关于促进云浮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调研报告

2016-12-16 02:21:25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促进云浮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调研组

2015.9.21

 

根据省政协年度工作计划,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与云浮市联合开展专题调研与专场研讨,组成以梁伟发、温思美副主席为顾问,谢悦新主任为组长,部分省政协委员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参与的调研组,在云浮市开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实现全面小康”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浮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主要成效

自2010年以来,云浮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批复建立云浮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为三大改革主线,突破体制机制藩篱,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一是加快了云浮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2010至2014年,云浮市GDP从400.97亿元增至664亿元,年均增长13.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公共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从23.54亿元增至52.85亿元,年均增长22.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100.74亿元增至144.73亿元,年均增长9.4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743.9元增至11066.8元,年均增长13.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17:1缩小至1.69:1。二是探索了一条适合云浮实际的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道路。通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三高”农业等改革,探索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有益经验,特别是以主体功能区扩展、农村金融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农村协同共治为重点的农村改革,为农村农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通过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和谐共荣的新型城乡格局。三是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经济实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云浮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云浮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425个,年销售收入562.8亿元,带动农户27.9万多户,其中111个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200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平均增收60%以上;亚洲最大的家禽养殖企业温氏集团,年销售收入380亿元,其中肉猪、肉鸡出栏量均居亚洲第一,在该县示范带动现代家庭农场505个,带动农户5.3万户。四是优化了云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云浮市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阳光村务,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大力改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推进村村通、信息通工程,建成2745条生态文明村,城乡生活垃圾清扫转运处理覆盖率90%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推进农村道德文化建设,讲信用、勤劳动、爱卫生、助邻里成为时尚,社会和谐安定,99.3%的行政村建成信用村;加快建设绿色“大西关”,保护与发展并举,2014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1%,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

(二)主要经验

云浮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主体功能区扩展为引领,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为抓手,以乡贤理事会协同共治为载体,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动力,统筹兼顾,攻坚克难,形成“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的农村改革发展新格局。

第一,创新规划方式,探索主体功能区扩展。云浮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主体功能扩展,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分为发展任务各异的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异发展。在重点城市化地区,着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规划建设了云浮新区。在工业化促进地区,重点打造四个工业园区。在特色农业地区,引导农村耕地、林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集中,向规模经营集中,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在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第二,创新经营方式,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思路。云浮市围绕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试验项目,突破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公司+现代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理事会)+农户”、“合作社+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有效解决了农民与市场、农产品与质量安全、小生产与规模经营的对接问题。

第三,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云浮市通过建立监测保障机制、企业自律机制、信用导向机制和村民共管机制,实行联保通报制度、“黑名单”惩戒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等,强化监管职责、主体责任和全民监督,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100%覆盖到镇村,逐步解决了基层监管缺乏力度、企业自律缺乏抓手、社会监督缺乏平台的难题,成为全国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之一,是我省唯一一个被认定的地级市。

第四,创新建设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云浮市开展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广开渠道,运用财政补助、农民筹资筹劳、乡贤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采取“民办公助、村办贤助、村企共建、干群联动”等办法调动社会力量,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提升以现代文明为重点的农村人口素质,实现了出行畅通、居住舒适、生活便利,改变了影响农村发展的陋习,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满足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第五,创新融资方式,增强农村发展动力。云浮市全面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重点推动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征信中心,“三农”保险服务站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镇村全覆盖;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以“政银保”模式开展农民合作贷款,建立农村金融补偿机制,设立市、县两级“农村金融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基金”,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第六,创新治理方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云浮市通过培育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实施“活力民主,阳光村务”工程,以及建设村级便民服务站等,形成了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为主体,乡贤理事会协同,群众积极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突出抓好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四个公共”和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四个保障”,实现城乡、服务标准基本统一,确保“底线均等”。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户籍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使公共服务惠及城乡。

云浮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一小三难”:一是经济总量小。GDP和财政收入在我省占比均低于1%,财政支持力度难以满足改革需要,特别是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二是形成合力难。少数领导、部门认为率先改革只是相关地区、经济部门的事情,与自身没有太多关系,不想作为、安于现状;少数部门搞“信息孤岛”,配合不够,协调效率不高,使改革难以形成合力。三是推广复制难。一些没有改革试验任务的地区缺乏改革动力与热情,措施不够得力,工作不够落实;对改革的经验重视不够,推广不力。四是转型增收难。当前,云浮市农业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方式经营,发展新业态、运用新科技、塑造新农民进程缓慢,农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奔康致富的要求不适应。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受制于非农就业收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低,以及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等因素,持续增收压力大。

二、云浮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云浮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基础较好:一是经济方面,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多。人均耕地0.67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8%;二是社会方面,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稳定,农民从农业产业化和改革中得到实惠,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的意愿强烈。不仅基础较好,而且优势明显,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先行先试优势。2010年2月,云浮市被省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11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几年来,云浮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些做法有全省性影响。

二是体制机制优势。云浮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实践的最大优势在于基本建立起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机制。从商品市场看,基本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序竞争、公平交易、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从要素市场看,打破城乡分割的人口流动限制,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农村,大力推广应用适用新技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集约经营。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是生态环境优势。云浮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优势凸显。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地率分别达到68.9%、36.82%,均居全省前列。

四是转型升级优势。云浮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是经济增长的加速期。正在推动实施的“四新一特”(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产业、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以及特色农业)战略,为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对云浮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议云浮市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任务,把走云浮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继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生态文明村建设三项改革,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综合改革排头兵,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农业经营四项创新改革,提升农业组织化发展水平。

1、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在养殖、种植业方面,全面推广温氏集团“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温氏型的种植业龙头企业。系统分析提炼温氏模式的合作机制,政府在关键环节给予适当支持和帮助。完善“公司+合作社(理事会)+农户”的经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把创办农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等,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和带动能力强、效益明显的农业生产、销售合作社。把创办合作社与供销社改革结合起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2、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防止土地撂荒。建立与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合国家各级财政涉农资金,对山、水、田、园、路、林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实行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土地整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建设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推动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业农村融资环境。全面推广郁南征信制度、普惠金融成功模式,发挥信贷在农村中的“供氧机”作用。推广“政银保”,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持续推进和完善信用村、信用户的建设与评定,争取一年时间内实现信用村全覆盖。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制度,实现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与信贷服务有效对接。加快建立广覆盖的涉农保险保障体系。支持保险机构拓展普惠型涉农保险业务,试行无核黄皮、马铃薯等大宗农业商品种植(养殖)保险。

4、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加快县、镇两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支持农民联合起来成立经济合作社,鼓励农民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经营土地,根据农村需求形成不同的职业经营群体,根据生产经济环节形成产业链,同时实行业务外包,使得这些经营群体经过分工和竞争机制,形成明确的若干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点,通过良种良法等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农业的产出与效益。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中介服务多元化、服务组织市场化。

(二)推进特色农业三大建设工程,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大市。

1、实施绿色产业发展工程。发挥本地的特色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做优水稻、南果、南药、禽畜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强蔬菜、花卉、油茶等特色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绿色、健康的名、优、特、新产品,并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在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坚持独特性、优势性的原则,体现浓厚的人文、乡土气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个性特色,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价值,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打造全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珠三角健康食品生产基地、休闲农业和森林生态休闲体验式基地。

2、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目前,云浮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优势产品的规模化发展,这是很好的思路。在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引导农业企业集聚发展,形成集群优势,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引领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建设罗定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另外,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装备完善、科技领先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例如在罗定市建设优质稻加工产业园,在新兴县建设名优果品加工产业园,在郁南县建设优质农林产品加工和物流产业园,形成现代农业和加工产业园区竞相发展格局。

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要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重点抓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农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并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普及。云浮市创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保障、自律、导向、共管四项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完善监控机制,这是培育知名品牌和区域品牌的重要保证。首先是依托物联网技术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及安全的控制。重点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农作物农情监测、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其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农业、食品药品、质监、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明确部门的主体责任与配合的责任,及时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再次,要加强普法教育,大力宣传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增强企业、农民的法制意识,防范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

(三)抓好非农产业发展三项重点工作,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例与整体收入水平。

1、继续办好市、县产业园区并吸纳更多的本地剩余劳力就业。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的全局。工业发展要坚定不懈地实现园区化,以节约土地,减少污染,实现范围经济。要进一步办好、扩大产业转移园区,接纳转移项目,发展“四新”产业。立足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价值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园区经济的发展,吸纳更多的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2、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流通业。依托主要的大宗产品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辐射珠三角和其他地区。充分发挥各类销售合作社的作用,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借力“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目前,省内一些地方如阳山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售价。建议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争取与阿里巴巴等大企业合作,选择一个县试点,之后再扩展到全市,努力实现农产品“卖远、卖多、卖出好价”。充分发挥云浮农村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推动观光休闲产业与“六祖禅文化”、“温泉文化”、“南江文化”等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相融合,大力发展以蔬菜和果品为主题的观光采摘游、以农业园区为景点的休闲购物游、以岭南古村落为主要景观的民俗风情游。创造出若干有影响的品牌线路,吸引更多游客。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离不开良好基础设施的支撑。要加快农村公路、供水管网和供电、通讯信息网络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与高铁、高速公路配套的镇村公路。采取各级扶持、村民共建的方法筹资筹劳,加快村道建设,努力实现“对外交通高速化、市域交通快速化、镇村交通便捷化”的目标。

(四)抓好城乡建设两个中心环节,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与城镇化水平。

1、加强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抓好生态文明村镇规划,以乡镇为中心明确生态文明村建设布局,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打造整洁美观、生态环保的文明村落。近期内,建议把治理垃圾和污水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点,加大对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畜禽乱跑的整治力度,健全“户收集、村保洁、镇集中、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改变垃圾围村的现状。大力推广生物治污模式,加快建设村庄污水排流和处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推广郁南县建立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治污模式,发挥投资费用低、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的优势,努力实现“污水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

2、加强中心镇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小城镇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发展规划应明确中心城镇的地位与功能。对现有分散的、规模较小的镇进行合并,集中资源建设中心镇。中心镇要充分发挥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功能。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吸引周边人口的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同时,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流通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对周边农村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繁荣。

(五)建议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云浮等山区市加快发展。

1、出台支持云浮市建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措施。云浮市建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点上取得了成功,但还缺乏理论指导和专项资金支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方向明确,但要做到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仍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生态文明村,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离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支持。为此,建议省予以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专门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专项资金,由云浮统筹安排开展建设,探索可学可复制的山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子,为全省特别是山区农村综合改革提供借鉴。

2、明确对山区生态建设激励的长期政策。目前,省里对山区县生态补偿已有相应的政策,但一些山区县干部群众担心政策多变。为更好地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巩固山区生态建设成果,建议省里把对山区县生态补偿的政策长期化,并建立增长机制。

3、加大对山区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山区农村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建议省对云浮等山区市在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以及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为山区实现全面小康提升产业支撑。

4、建议省委、省政府在云浮召开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鉴于云浮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建议省委、省政府近期在云浮市召开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总结推广云浮经验,建立激励改革创新机制,研究部署“十三五”期间深化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效,更好地服务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

调研组人员名单

顾  问

梁伟发    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组  长

谢悦新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

副组长

杜重年    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正厅级)

成  员

黄日东    省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赖悦辉    省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聂周荣    省政协常委,原省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温  良    省政协常委,广州市天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

张  斌    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原行长、党委书记

张  健    省政协委员,省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

特  邀

杨骁婷(女)省统计局副局长

郭仁东    省委农办农村改革处处长

谭炳才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

陈  敏(女)省农业厅经营管理处调研员

工作人员

张泽旺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张  岩    梁伟发副主席秘书

魏  强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干部

易  娜(女)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