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六次常委会关于“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建议

2017-04-05 18:55:4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广东省政协九届六次常委会议
关于“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建议

2004623日)

 

今年3月,省政协第十三次主席会议决定,要紧密围绕省委对全局工作的部署,认真开展协商议政活动,并确定将“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作为今年常委会的议政专题。据此,今年48日至27日,省政协派出调研组,围绕“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主题,重点就岭南文化资源的状况、保护、开发及传承问题,到省直相关单位和全省1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调研。621日至22日,省政协召开九届六次常委会议,听取调研组的情况报告,并结合雷于蓝同志通报我省“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常委会议认为,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适应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大势,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生活,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需要,适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省政府对文化大省建设高度重视,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省人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重大推动力和强大支持力。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规划、有措施、有重点、有成效地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的热潮正在全省迅速启动和全面兴起,并且正在成为我省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一个新的热点和增长点。这是值得欣慰的。

常委会议指出,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它由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包括华侨文化)相互交融而构成,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处于岭南腹地的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岭南文化源远流长,英才辈出,文化品类丰富多彩。近年来,文化产业多军突起,影视、音像、报刊、出版、广告、会展等引领文化时尚潮流,在全国居于一流水平。但是,在岭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发掘的力度不大、整合协调欠缺,投入的人力财力不足,传承开发后继乏人,文化政策尚不配套,等等。为此,本次常委会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重要关系,认识弘扬岭南文化对建设文化大省和经济强省的重要作用,弘扬岭南文化的务实精神、包容精神、创新精神、重商精神,克服“穿堂风”现象和“会生孩子但不会取名”等不足之处,更好地把“敢为人先”与增强后劲、务实精神与战略思维结合起来,从文化底蕴的深层次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营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好文化氛围,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和岭南韵味的广东新文化。

二、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规划管理

要改变岭南文化资源“管理不善流失了一些,愚昧无知毁坏了一些,搞形象工程损坏了一些,设计展示水平较低品味差了一些”的状况和解决协调整合不到位的问题,必须制订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坚持合理开发和保护环境同步进行,减少重复建设,以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造成新一轮的“建设性破坏”。要广泛宣传和执行文物保护法,对某些有重大价值的文化资源要特别强调法律法规的保护作用。建议省政府拨出专款抢救“濒危”民间艺术、征集传世文物、保护重要文物;保护“濒危”和稀有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遗址;改良并创作新粤剧、潮剧、汉剧、采茶剧和雷剧等民间戏剧;保护发掘石狗文化、铜鼓文化、碉楼文化、古民居文化等;对古庙宇、旧祠堂及名人故居等的维修,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不要新造不伦不类的假古董,同时要严格审批修建新的庙宇。建立全省统一的历史文化评审组织和文化市场稽查执法队伍,甄别资源档次,指导地方规划,规范文化市场。同时,尽早研制出建立文化大省的指标体系,使目标更加明确。

三、尽快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新兴文化产业既是当前文化的亮点,又是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最重要的是政策的扶持。建议尽快出台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文件,解决政策配套的问题。例如:为新兴的和创新性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并在征地、立项、审批、招商引资等方面得到体现。文艺演出团体和文化制作单位应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向全国乃至海外招聘高级文化艺术人才。重视解决那些从业早、淘汰快、艺术青春期短的艺术行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文化大省建设经费的渠道

文化建设资金的多元投入,是解决建设文化大省经费问题的总体方式和改革办法。应明确实行“两手抓,两为主”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总体方式,即一手抓以社会投入为主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实行“以奖代拨”的经费投入方式,以项目为主,以奖励为主,鼓励精品创作和生产。积极吸引个人资金、民间资本及外资等投向文化项目,建立文化艺术基金等,形成稳定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要鼓励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对其起步阶段应实行适当的税利返还优惠政策;制定捐赠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以利于发动社会力量兴建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也同样可以采用多元投入的方式,不宜墨守陈规。

五、加大对岭南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

过去,我省对岭南文化的整理、宣传、包装和推介,缺乏热度和力度。一些“卖点”未抓住,一些品牌未“打响”,影响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宣传媒体应开辟专栏和专题,挖掘文化素材、推介文化资源、介绍文化知识、宣传文化名人,让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代表当地水平的文化品牌发光发亮,并借此提高群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使文化大省建设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各地要积极挖掘当地文化题材,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焕发传统艺术的活力,带动地方文艺的发展。为了加大岭南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全省各级政府应大力提倡和推广普通话。

六、加快岭南文化新传人、新品牌的催生速度

文化大省的标志,除了一些公认的硬件之外,最核心的是要有各种专家、文化名人和领军人物,尤为重要的是要有社科界的大师级学者。当前我省仍然存在文化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传不下”的现象,传统文艺后继乏人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应积极制订发现、培育、挖掘、引进、使用和塑造各类创作表演、策划管理、产业经营及开发人才的相关政策;采取措施保护民间、民俗文化艺人,确保人才、技艺上的传承。探索项目租赁和期限租赁等吸引人才的方式,逐步建立人才的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推动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名家、流派的相互竞争和创造性发展。对在重大文化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人应实行重奖。加强与泛珠三角兄弟省区和港澳台地区相关单位的合作,提升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开展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文化项目的研究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搞一个原籍人才的“回归工程”,吸引在外地工作的专家学者与家乡合作,共同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打造既有浓郁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开拓性力作,形成传统艺术的新品牌。

七、重视引导文化消费,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接受群体

扩大文化市场是引导文化消费的一个至关重要问题。与北京、上海、湖南等省市相比,我省的文化消费缺乏热度,直接影响到文化市场的繁荣。因此,应积极引导群众在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热情关心文化发展,踊跃参与文化消费,舍得花钱用于享受各种高雅文艺、通俗文艺和乡俚文艺,进而培养大家的文化消费习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政府应重视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培养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投入,并逐步实行免费接待。

八、营造文明、法治、祥和、安定的文化发展环境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我省的文化发展环境还不太理想,文化市场的秩序还比较差。完善文化法规政策,改善文化投资软环境的工作迫在眉睫。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特别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要强调法制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重要作用,下决心打造人们乐于投资、放心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社会软环境。要继续严厉打击地下“六合彩”、赌博“外围马”和搞“私彩”等赌博活动,清除“黄赌毒”和黑社会团伙等社会赘瘤,加强扫黄打非,监管黑网吧,打击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切实强化文化市场整治,有效形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