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举办的“发展职业教育论坛”综述

2017-04-05 18:55:4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社会各界对发展我省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省政协举办的“发展职业教育论坛”综述

 

广东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0512月)

 

由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办、广东中华职业教育社协办的“发展职业教育论坛”于近日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发挥政协组织智力密集和联系广泛的优势,探索职业教育理论、交流职业教育经验,为实现我省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出席论坛的有:广东省政府副省长宋海、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建、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李树海,以及省教育厅、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等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的负责同志,省内部分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研究机构的代表、专家学者和部分省政协委员也出席了论坛。宋海副省长作了讲话,韩大建副主席致辞并作论坛总结。论坛共收到论文34篇。现将这次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农”问题的解决等,都对加快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我省经济发展模式,这将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居世界第59位。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技师和高级工仅占4%,初级工却占到60%。现有的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技能型人才更显短缺。目前,我省技术工人缺口130万,五年内高级技能人才将欠缺25万。在全省4600多万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师仅3万多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仅21万,占技能人才总量的4.26%,比北京的7.3%、上海的9.4%、江苏的8%的比重低得多。因此,必须从我省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实现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因此职业教育要围绕就业矛盾的解决,紧贴市场需求,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加强市场预测和调查,针对经济规模大的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来设置专业,及时调整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突出发展数控加工、机电、电工电子、制冷与空调、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护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模具加工、生物制药、现代种养与加工技术等人才需求紧迫、符合产业转型需要的专业,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和资格证书为主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改变过去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代之以人文素质模块+资格证书考试模块+专业通用必修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和职业能力的内容。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一是要继续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教师来源、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证。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并负责组织培训,增加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投入。三是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相互参与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四是建立有别于普通高中、高校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以教学质量评价促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五是完善引人用人机制,妥善解决职业教育优秀人才进人指标、户口档案、住房等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六是推行名师评审制度,评定一批专业和学科名师,以点带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把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做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行城乡统筹的重要方面。一是要把农民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二是建立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联合办学的联动体制。珠三角地区人口占全省的2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全省的73%;东西两翼和山区人口占全省的72%,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仅占27%。应加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培训欠发达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地区之间的双赢互补。三是深化户籍体制改革,消除限制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使经过职业学校培训并已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自由流动。四是调整农村中学布局。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普通中学数量,增加职业中学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同时,改革农村职业中学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的模式。五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以各市县(区)的职教中心、职业院校、技能实训中心为骨干,各级电大、业余学校、技术推广站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结合互联网、电视转播、函授等远程教学途径和手段,组建全省、各市的职业培训网络,并延伸到各乡镇、家庭,努力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

五、完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

(一)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职业教育领域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引进先进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拓展办学空间的有效途径,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校企之间开展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合作,学校聘请企业高资质的专家和管理骨干参加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企业为学校派出的专业教师考察、调研和技术进修提供条件;二是企业接受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三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开展产学研结合创造条件,企业也可组织员工到学校接受岗前和转岗培训;四是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情况,学校根据需求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五是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一面在校就读,一面到企业工作,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完成学业。

(二)完善多元办学机制。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一些公办职业院校,可吸收社会资金,试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职业院校。三是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三)建立教育衔接机制。传统体制下,一旦进入职业学校读书,就很难改变工人的身份。这种终结式的职业教育,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要构建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一方面在职业教育内部,允许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优秀毕业生入读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层次的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可以参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模式进入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并适时发展职业教育类的研究生。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要在课程设置和学制方面加强沟通与衔接,并使之制度化,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使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方向,满足人们多层次终身学习的需要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人们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芬兰,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并获技术职业证书的毕业生,可以申请到普通大学或高等职业学院学习,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职业院校分属不同的部门、行业和企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统筹不力、资源分散情况严重。因此,要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一是省和地级以上市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相应的协调机构,由政府牵头,教育、劳动、经贸、财政、人事、农业、物价、扶贫、税务、国土等部门参加,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二是整合资源,将省属的职业院校逐步归口教育和劳动部门管理。三是建立省市纵向管理、县区横向合作的格局,防止区域分割,推动校际合作,促进各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六、加强宏观管理,发挥政府的导向与监管作用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都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是要将加强职业教育纳入政府发展总体规划。统一优化布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协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改善我省技能型人才在数量和结构上严重匮乏的境况,使技能人才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二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重点职业院校改造和兼并薄弱院校,重点投入建设骨干示范院校和培育一批职业教育龙头院校,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教育。三是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合理的评估考核制度,落实相关的政策,在师资培训、招生、毕业生待遇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四是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推行劳动准入制度、改变用工和人才选拔重学历轻技能的状况、对优秀技能人才进行特殊奖励和激励、加强市场信息指引等,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五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重学历、轻技能,重知识、轻能力,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