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2017-04-05 18:55:4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广东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广东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06521)

 

一、广东职业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我省的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870(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232),招生36万人,在校生93.5万人;高职高专院校60所,在校生接近38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2%

2.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一是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有121所,招生26619人,在校生达60436人;民办高职院22(含本科学院2)。二是积极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或合作办学,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训。三是调整课程结构,加大技能实训课程的比重;放宽招生政策,实行春秋两次招生或多次招生,取消入学年龄和地域限制;试行两年学制和学分制。

3.加强基本建设。一是省和地方政府财政资助实训基地建设,承担国家建设项目。目前经省认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有84个,有32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教育部等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有2所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了国家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有12所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了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项目。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02年起,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划出400多万元用于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并拨350万元专款用于减免专业课教师培训费,参加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人数达4000多人次,其中东西两翼、山区有2400人次。三是加强紧缺专业和人才建设。通过改造传统专业,重点建设了“软件蓝领”、数控加工、机电、电工电子、制冷与空调、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护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一批紧缺和重点专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49万人和6万多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56%20%

同时,广东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投入不足。职业教育被看成是低层次的教育,没有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导致了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严重失衡。在广东省教育经费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够。200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2157亿元,仅占教育经费支出的 3.6%。全省高等职业院校60所,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省财政有投入的仅7所。

2.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人口占全省的2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全省的73%;东西两翼和山区人口占全省的72%,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仅占27%。高等职业教育情况也存在类似情况。

3.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瓶颈”。技能型人才的总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据劳动部门测算,全省技术工人需求量达到502万,但目前只有365万,缺口超过130万,五年内高级技能人才将欠缺25万。目前全省中、高等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总数只有27.65万,社会上参加各类短期培训并获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超过33万人。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缺乏的问题也越发突出。2005年,广东在数控加工、电子电器、模具加工、汽车修配等领域,缺少5万多名高级技能人才。未来五年内,全省高级技能型人才欠缺量预计达到25万人,并扩大到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物流配送等多个专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

二、大力发展广东职业教育的思路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居世界第59位。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技师和高级工仅占4%,初级工却占到 60%。现有的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广东在全省4600多万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师仅3万多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仅 21万,占技能人才总量的4.26%,比北京的7.3%、上海的9.4%、江苏的8%的比重低得多。因此,必须从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广东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因此职业教育要围绕就业矛盾的解决,紧贴市场需求,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加强市场预测和调查,针对经济规模大的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来设置和及时调整专业。突出发展数控加工、机电、电工电子、制冷与空调、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护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模具加工、生物制药、现代种养与加工技术等人才需求紧迫、符合产业转型需要的专业。

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和资格证书为主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改变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代之以人文素质模块+资格证书考试模块+专业通用必修模块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一是要继续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并负责组织培训,增加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投入。三是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四是建立有别于普通高中、高校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五是完善引人用人机制,妥善解决职业教育优秀人才进人指标、户口档案、住房等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六是推行名师评审制度,评定一批专业和学科名师,以点带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把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做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行城乡统筹的重要方面。一是要把农民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二是建立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联合办学体制。应加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培训欠发达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地区之间的双赢互补。三是深化户籍体制改革,消除限制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使经过职业学校培训并已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自由流动。四是调整农村中学布局。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普通中学数量,增加职业中学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同时,改革农村职业中学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的模式。五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以各市县(区)的职教中心、职业院校、技能实训中心为骨干,各级电大、业余学校、技术推广站为依托,结合互联网、电视、函授等远程教学手段,组建全省职业培训网络,并延伸到各乡镇、家庭,努力提高培训实效。

()完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

1.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职业教育领域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引进先进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拓展办学空间的有效途径,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校企之间开展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合作,学校吸收和聘请企业高资质的专家和管理骨干参与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企业为学校派出的专业教师考察、调研和技术进修提供条件。二是企业接受学校安排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三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企业也可组织员工到学校接受岗前和转岗培训。四是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情况,学校根据需求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五是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边在校就读,边到企业工作,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完成学业。

2.完善多元办学机制。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一些公办职业院校,可吸收社会资金,试行股份制改造。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职业院校。三是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3.建立教育衔接机制。传统体制下,一旦进入职业学校读书,就很难改变工人的身份。这种终结式的职业教育,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要构建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在职业教育内部,允许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优秀毕业生入读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层次的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可以“专升本”进入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学习。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要在课程设置和学制方面加强沟通与衔接,并使之制度化,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使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方向,满足人们多层次终身学习的需要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人们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强化政府的导向与监管功能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都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一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支持重点职业院校改造和兼并薄弱院校,重点投入建设骨干示范院校和培育一批职业教育龙头院校,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职业教育。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重学历、轻技能,重知识、轻能力,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建立严格的职业教育准入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学校的准入门坎,并建立合理的评估考核制度,从审批和定期考核两方面保证每所职业学校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四是落实相关的政策,将公办和民办院校一视同仁。五是理顺管理体制。改变职业院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统筹不力、资源分散的情况,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将省属的职业院校逐步归口教育和劳动部门管理。省和地级以上市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建立省市纵向管理、县区横向合作的格局,防止区域分割,推动校际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