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我省群众性体育活动

2017-04-05 18:55:4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落实《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推动我省群众性体育活动

省政协第七视察团

 

  根据省政协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今年9月,以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官方明为团长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杨迺军为副团长的省政协第视察团,对我省贯彻落实《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专题开展视察。视察团听取省体育局的有关情况介绍后,分赴梅州、河源视察,听取了当地政府和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察看了县(市、区)、镇(街)、村(社区)的体育设施、以及群众体育活动情况。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实施计划》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气氛浓,群众体育活动人多,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活动、组织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贯彻落实《实施计划》以来,全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群众体育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今年5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广东体育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将全民健身运动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主题,同时也体育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省体育局着手制定未来10年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体育发展的思路已从单纯重成绩、重奖牌向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转变,通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市民逐步认识到,体育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而且丰富了业余生活,拓展了自身能力;不仅推进体育自身的转型升级,而且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的转型升级。

  (二)《实施计划》有效有序深入普及。一是学习宣传到位。去年12月,省体育局针对《实施计划》,专门组织各地级以上市体育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在清远市进行了一次培训。各市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将《实施计划》中的具体问题编印成了小册子。二是组织协调到位。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积极主动联系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建立了各部门定期交流协调制度。三是检查监督到位。今年初,省体育局对各市贯彻落实《实施计划》情况进行了检查督促。各市均已颁布《实施计划》和贯彻落实措施。四是具体指导到位。今年,我省已陆续制定出台了14个相关指导性文件,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全民健身工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一是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投入机制,提出发展目标、明确保障措施、落实相关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二是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工作体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政府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调控有力、齐抓共管的格局。党政领导重视、体育部门主导、相关部门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工作运行机制已基本建立。

(四)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两年来,省体育局投入资金1亿多元,资助各地新建各类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146个,目前,全省已建有各类体育场地9万多个,行政村的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二是体育组织不断完善。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基本覆盖全省,初步形成了省、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为主,行业和社会各界为辅的体育组织网络。三是群众体育活动高潮迭起。围绕各类主题,每年举办各类竞赛与活动达5000多项次。2010年和2011年开展的“广东省首届万村篮球赛”和“广东省首届百街千镇乒乓球赛”,受到全省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仅是万村篮球赛全省就有超过1万多个行政村、10万多名运动员参赛。而在百街千镇乒乓球赛比赛中,既有10岁的少年,也有40多岁的阿姨参赛。今年4月省体育局又推出一项全省性的群众体育大赛——“广东省首届百县(区)足球赛”,有6500多人参加。四是全民健身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目前,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12万人,城乡晨晚练点有专人指导。完成了21个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建设,国民体质测试由城镇深入到农村和社区,每年测试群众超过15万人。

  二、贯彻落实《实施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全民健身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实施计划》的标准需适当调整补充。有的地方反映,上级制定的考核标准,只注重体育设施建设这个硬指标,忽略了有没有开展活动、场馆开放率和群众参与率这些以人为本的软指标。二是缺乏应对城市化条件下群众体育需求的新举措。城市化水平提高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导致山区人口“空心化”和城市人口密集的状况,而体育设施建设却没有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全省各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在体育保障上都是统一的要求,导致有些基层体育设施供不应求、有些则闲置浪费。

  (二)区域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在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体育人口、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虽然省里对这些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给予了“以奖代补”政策倾斜,但由于无力完成规定的硬件指标,“以奖代补”政策不能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的缺乏和标准偏低现象较为普遍,组织机构不完善、场地缺乏、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此外,同一地区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城市中心地区体育发展较快,边远地区发展缓慢的现象。这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群众体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全民健身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虽然目前我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57平方米,与20152.2平方米的目标差距不大,但由于地区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地区早已达标甚至超标,而相当部分县(市、区)、乡镇(街道)未达标,有的甚至仍是空白。二是公共体育指导员缺口大。目前全省公共体育指导员人数12万人,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员超编、而欠发达地区和乡村一线的指导员严重缺编。三是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低。从组织形式上看,群众体育是自发锻炼的多、有组织参与的少;从管理角度上看,有些公共场地设施还未能充分开放,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从服务质量上看,不少体育指导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不高。

  三、贯彻落实《实施计划》的意见建议

(一)以加快推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最近,汪洋书记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体育的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体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新路子。为此建议:一是转变工作思路,把群众体育引导到服务民生上来。群众体育的真正目的就是体育为民、体育惠民。要分析体育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时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通过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上来。二是调整工作重点,把群众体育落实到群众当中去。群众体育要关注两个重点:一个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厂矿、企业和城郊,他们对体育有需求,要休闲、要运动,必须有配套的场地设施,相关的政策应向人口聚居的行政区域倾斜;另一个是随着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和山区人口的“空心化”是必然趋势,要针对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体育需求,制定相应措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不能只看体育设施建设,更要注重活动的实际参与,注重场馆开放率、群众参与率和群众满意度这些以人为本的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二)以帮扶欠发达地区体育协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针对城市中心地区体育发展较快、边远地区发展缓慢的实际情况,首先,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大力扶持落后地区。针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场地设施缺乏、经费不足、体育指导员少等问题,出台重点帮扶政策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将基层文化设施与体育设施捆绑运行解决部分场地问题、将“基层文化协管员”培训为兼职“体育指导员”,解决部分体育队伍的缺额。建议在欠发达地区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对设施建设方面无力落实“以奖代补”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竞争标准,对组织体育活动多、参加人群多、活力强的乡镇农村,竞争获得政府奖励的体育设施和经费补助,以充分调动县(区)和乡镇的积极性。其次,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完善以县(市、区)为中心、以乡镇(街道)为基础,方便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大力提倡绿道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社区体育、校园体育和乡村体育。重点扶持符合城乡特点的体育活动与竞赛,特别是群众基础好、参与热情高、社会知名度大的群众体育项目。

(三)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一是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规定,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设立面向社会募捐的体育发展基金。发挥彩票公益金的作用,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体育事业。举行群众体育活动项目和体育设施建设招商会,吸引各级政府、体育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承办。二是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场馆。资金和土地是制约体育场馆建设的主要因素,视察中发现,山区乡镇要建一个标准足(篮)球场的确很困难,但建一个微型或半个足(篮)球场是可行的,很受欢迎。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建设实用的体育设施,以较低成本争取较好的效果。

(四)以贯彻落实《实施计划》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基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是加强基层体育队伍建设。按要求落实体育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体育指导员的定编定岗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充实基层岗位,建立健全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帮助热爱体育事业的有志青年到乡镇和欠发达地区去建功立业。乡镇一级要充分整合利用人才资源,让体育指导员“一专多能”。二是提高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要做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上。设备齐全的场馆要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前提下,把场馆养好管好用好。露天场地不仅有人管有人养,而且还要有体育指导员在一线指导。三是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各行业协会、各单项协会及各类体育组织的作用,依托各级各类文化体育场馆,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具特色、民族传统、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激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娱乐、自我创造的热情。搭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新平台新载体,把重大节庆、重点项目与常态化活动结合起来,把文化活动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在全省各地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团 长

官方明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副团长

杨迺军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体育局局长

成 员

罗兴华 省政协常委,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朱征宇 省政协委员,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何建强 省政协委员,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副所长,高工

吴潭伟 省政协委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郭 俊 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曾骏文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教授

工作人员

何 帆 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

户治国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调研员

陈小康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