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高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视察报告

2020-04-17 02:46:3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关于我省高职人才培养

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视察报告

    根据省政协党组工作要点安排,科教卫体委员会组织教育界委员组成省政协委员第五视察团,于9月底赴佛山市顺德区、清远市等地,就“我省高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专题开展视察。视察团听取了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德冠集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技师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清远市美亚宝铝业公司、清远市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等院校、企业和项目,与政府部门领导、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座谈交流,并对顺德“龙腾计划”(优质企业成长工程)部分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高职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

  1、高职教育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共8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57.97%,招生26.55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51.97%。我省高级技校、技师学院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前,全省共有技师学院31所。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高职和技师学院培养了大批实用高技能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

2、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目前,我省有公办高职院校51所,民办高职院校29所。建立起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职教集团、企业校区)、学校主导(车间进校、教学工厂、股份制实训中心、承包生产线、校企合营)、企业主导(企业办校)3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组建41个职教集团,成员各方按照集团章程履行义务、分享成果并承担责任,强化协同合作。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六大混编”(混编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评价标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办学体制由学校“单主体”向校企“双主体”转型,学校管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型。

  3、创造了一些有影响的做法和经验。一是推进南方重要职教基地建设。按照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目标,为把珠三角地区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职教基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各市加大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力度,清远市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已报省政府审批。二是稳步实施南粤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了68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9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对粤东西北地区新培养的高级技师给予每人1万元的奖金奖励。三是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今年3月,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企业内训制度、推行企业职工培训鉴定补贴直补个人或企业,大大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参与岗位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四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初显成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三届“宇龙现代学徒制班”,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研发主力军,先后有15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2项。该校还与英德海螺水泥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按照计划,3年内还将开办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和农技员现代学徒制班。五是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开发的角度深化政校企合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了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37个专业,开发了141门课程的教材讲义,与国际知名企业希尔顿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区政府共建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技术开发中心等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财政投入仍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多元投入机制也尚未完善。目前,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新疆等10省区市制订实施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我省2006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从2008年起公办职业院校鼓励实行生均拨款预算管理。我省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制度从2008年开始试点,至今依然没有全面实施。我省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总量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财政投入等相对较少。部分省属高职院校建设欠债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条件改善。我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一半,但全日制高职院校只有11所,占全省的13.75%;在校生也仅占全省的14.7%。

  2、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对我省45家公办高职院校院

长或党委书记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0%的受访者认为学科专业已经适应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认可或基本认可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课程体系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也仅占37.8%。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有的高职院校职教特色不鲜明,与市场需求脱节。有的院校满足于现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课程设置持过分求稳的态度。目前,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偏多,实用型工科专业少。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同质化较严重。专业设置与执业证书不对接、教学方案与职业标准不对应。专业前瞻性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双师型师资队伍亟待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但这方面缺乏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特别是缺少校企之间互惠互利动力机制。学校与企业一头热一头冷,合作方式单一、层次较低,主要停留在学校依托企业解决学生实训实习等浅层次合作层面。2011年,全省高职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中,认为“学习和实践环节薄弱”是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环节的,占44%。全省高职院校3.03万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46%,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占42%,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占33%,来自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不来,学校需要到生产一线和在职培训的教师出不去。

  三、推进高职人才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和资金投入,增强服务转型升级的能力。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从服务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高度,坚持“大职教”发展理念,跨越政府部门管理壁垒、地区发展壁垒以及公办、民办高职教育壁垒,认真做好高职教育的省级统筹和发展规划。建议发改、经信、教育、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根据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未来,研究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结合第三方评价,及时进行专业分析预警和人才需求预测指引及专业指引,努力实现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相互衔接。各高职院校也应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调整,主动适应。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调整设置一批优势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通过省级统筹和财政转移支付,按照发达地区建设高职院校、东西北地区贡献生源的方式,促进省内不同地区间的共赢发展。鼓励建立高职院校合作联盟,支持珠三角地区与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之间的互补互动,联合培养人才。调整工科和文科的比例,对以工科为主和以文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采取不同的评估考核标准。二是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职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尽快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从试点扩展到全部公办高职院校。加大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示范作用。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除生均拨款外,一可支持新专业尤其是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及相关实训设施、实验室的建设;二可支持校企合作,除支持一定的启动资金外,用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其中的佼佼者;三可支持师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政府安排的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建议按一定比例用于相关的高职教育。

  2、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是大力推广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

企的紧密合作。以骨干院校或企业牵头,联合相关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职教集团,既实现了集团成员的优势互补,又为学生落实了稳定优质的实训基地,这是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建议大力推行这一做法,同时,除以股份制形式联合一批紧密型企业外,建议也吸收一批非紧密型企业参加,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空间。二是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主动吸引企业参与合作,建设校企协同合作的省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心。对顺德“龙腾计划”企业问卷调查时,一些企业表示,院校只希望多安排学生实习,而对企业面临的技术等问题不关心,影响了合作。建议院校正确处理这类问题,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设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多关注、帮助企业。大力推广顺德高职院发挥自身科研和培训的优势,吸引企业在学院建立研发中心、共建相关专业、共同开发相关课程教材的经验,增强院校的吸引力,使企业乐于与院校合作,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省级协同中心。三是建立支持、表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机制。收回的148份“龙腾计划”企业问卷中有27%是实习基地,其余39%的企业表示愿意成为实习基地,希望政府给予资助或提供优惠政策。建议地方政府对这类企业给予两类激励,同时提出一项要求。激励之一是税收优惠。根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本付出,特别是对企业以捐赠形式付出的成本,给予税收减免。激励之二是荣誉表彰。省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优秀行业企业和企业家,像表彰纳税大户、自主创新企业那样,大张旗鼓给予表彰、奖励和宣传,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一项要求是,参考德国等高职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做法,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拿出利润的5~10%专门用于员工技能培养。四是加快《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条例》立法进程。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做法,以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政府支持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方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规范运作,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

  3、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继续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教师来源、职称评定、培训提高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证。支持“211工程”及以上的师范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通过“专插本”招生方式,按照“3+2”学制(高职院校三年加上本科院校两年)培养本科程度的双师型师资。建议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师范、工科高校与高职院校、企业联合开设高职院校硕士师资班,按照“优质的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教育”模式协同培养中职、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学生来源可以是应届毕业生和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也可以定向从企业招收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技术骨干,成绩合格者授予双硕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到高职院校担任教学骨干。加强高职院校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遵循国家关于教师五年轮训一次的规定,在职教师分期分批到相关大学培训。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交流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对学校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降低年龄、专业、学历门槛。对顺德“龙腾计划”企业问卷调查中有54%的企业支持技术骨干到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对这类教师实行固定补贴。高职院校具有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建造师等职称的教师应计入并作为具有高级职称者同等对待。推行名师评审制度,评定一批双师型名师,

以点带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4、重视民办高职院校,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已超过全省高职院校的三分之一,在财政没有专项投入的情况下创造了较好的业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事业编制,退休后无法享受到事业单位教师同样的待遇,因此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建议研究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后顾之忧,按照各学校现有教师一定比例给予“自筹经费”的三类事业编制,以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并以此促进民办和公办师资的合理流动,解决公办教师进入民办院校、民办教师进入公办院校的教龄连续计算问题。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应分类评估,改变兼职教师不多于1/4的规定,允许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的比例突破,改善师资队伍的构成。

  5、加快省级职教基地建设,打造南方职教新高地。省级职教示范基地是我省打造南方职教基地的核心项目,列入省“九年大跨越”重大项目。清远市高度重视,将其定位为建设新型城市化样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创新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对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产生较大辐射作用。省有关部门和清远市共同研究形成首期工程建设方案,今年4月底已上报省政府。建议尽快审议批复规划建设方案,省市共同努力早日建成,发挥其在建设南方职教高地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职业教育对我省转型升级的服务功能。

  6、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环境。当前,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等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建议开展更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技能人才优惠政策和措施,树立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培养单位的典型,弘扬“学技术成才有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附:

省政协委员第五视察团名单

顾  问:

杨兴锋   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

团  长:

胡社军   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副团长:

杜重年   省政协副秘书长

景李虎   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

官方明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成  员:

刘  波(女)省政协常委,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

孙  平   省政协常委,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校(院)长

廖榕就   省政协常委,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董事局主席,

         增城太阳城大酒店董事长

王卫红(女)省政协委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市场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邓静红(女)省政协委员,

         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何少强   省政协委员,广东科学馆馆长

李盛兵   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陈  玮(女)省政协委员,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系主任、教授

林海龙   省政协委员,清远市教育局局长

罗维满   省政协委员,广东德冠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梅醒斌   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书记

吴潭伟   省政协特聘委员,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督导、副教授

陈  伟   特邀专家,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席春玲(女)特邀专家,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刘力强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户治国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调研员

王光飞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