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专题调研报告

2017-04-05 18:55:4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专题调研报告

省政协专题调研组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配合省有关部门推进《意见》的具体实施,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前往东莞、清远等地实地考察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了解我省体育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我省体育产业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下半年,我省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我省体育产业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活动、其他体育活动、体育用品(包括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业、体育用品(包括体育用品、服装、鞋帽)销售业、体育场馆建筑活动等八大门类齐全,2011年体育产业总产值为1798.22亿元,名列全国第二,创造增加值541.76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当年GDP比重的1.02%,从业人员62.32万人,占广东省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04%。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27.24%,高于广东省第三产业年均13.87%的增长速度(由于体育产业统计并未形成常态,该数据为最新数据,计划于今年再次启动统计调查工作)。

    2、体育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我省体育产业中,虽然体育用品(包括体育用品、服装、鞋帽)的制造及销售在总量上占据优势,但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组织管理业、体育中介业等在内的体育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中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41.61%,已成为最大的体育服务产业。体育服务业附加值高于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体育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得到优化。

    3、体育产业投资呈现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了企业、个人、政府共同举办体育产业的格局,企业成了体育产业的投资主体,企业除投资体育用品生产及销售、体育场馆外,还积极投资建设职业体育俱乐部。截止到2014年底,我省共有由企业全权投资运营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如恒大足球俱乐部、宏远男篮俱乐部等11家;政府、企业联合举办的半职业体育俱乐部8家;还有根据项目特点,由个人负责训练、参赛和管理所有事务,通过参加职业比赛赢取奖金的职业运动员,如高尔夫球运动员冯珊珊、梁文冲等。

    4、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人口体质不断提高。近5年来,省财政共投入19005万元,资助各地新建各类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232个,全省累计建有各类体育场地近14万个以上。1139个乡镇及446个街道全部都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6418个居委会中5658个建有健身点。2014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6986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14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8平方米,全省已经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体育设施网络。2014年省体育局、教育厅联合在全省各地市开展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结果显示,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水平以上的城乡居民比例达93.4%。

    二、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一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升。我省21个地级市及顺德区中有6个尚未达到“两场一馆一池”的建设标准,67个县(含县级市及自治县)中仅有22个县(市)达到“两场一馆一池”的建设标准。二是体育场地开放不足。我省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共70,274个,占47.90%;部分开放的体育场地25,765个,占17.56%,不开放的体育场地50,680个,占34.54%。三是体育人口比例不高。省体育局与省教育厅2014年联合开展监测的情况显示,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37.2%。相比兄弟省市,如北京市200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已达52.4%,我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常住人口比重偏低。

    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体育用品制造业总量较大,但企业规模和品牌不强。目前为止,我省尚无体育类上市公司,而邻近的福建省,已经有包括安踏、特步等11家海内外上市企业。二是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力度不够,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不足。体育传媒、体育动漫、体育广告、电子竞技、体育康复等行业融合门类发展较为缓慢。三是体育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发展水平较低。2011年我省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96%,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与美国2013年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比重82.2%差距更大。此外,我省的体育服务内容单一,体育服务标准缺失,体育赛事与活动数量偏少,观赏型赛事比重较大,参与型活动数量不足。四是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广州、深圳两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55%左右。粤东西北地区13市体育产业产值只占全省总量的30.1%。

    3、本体产业有待提升。一是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效益不好。我省不少大型体育场馆在运营方面依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适应、运营效能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二是体育彩票还需提升销量、加快发展。2014 年我省体育彩票销售量为161.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但与江苏的178.99亿元相比,我省体育彩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体育市场与体育消费不够活跃。一是体育市场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仅依靠《广东省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管理规定》对12个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审批管理,尚有部分具有高度专业性、危险性的体育项目未能进入管理目录。二是没有建立专门的体育市场管理机构。体育从业人员培训有待加强,体育技能鉴定工作还需加大力度,多部门齐抓共管运行机制没有建立。三是群众体育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抽样统计,我省城镇居民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金额仅为77元,仍需加大力度提升人均体育消费水平。

    5、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我省尚未建立省级体育产业管理机构,没有专职人员负责体育产业工作;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没有设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没有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园区);常态的体育产业统计机制还没有建立;引进、配置国内外优质体育资源的能力不强;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基础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体育产业服务平台还未建立。

    三、大力发展我省体育产业的建议

    1、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首先,加快体育场地建设。建议各级政府科学规划,预留公共体育用地,制定体育用地发展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规划。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筹措为辅的体育场馆建设经费筹措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社会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鼓励社会参与国有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对于欠发达地区,省政府应在经费上给予积极支持。其次,推动体育场地开放。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配套财政资金,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以及社会各界的各类型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第三,迅速提升体育人口比例。一是健全全民健身服务组织网络,全面开展体育工作。省、市、县三级要建立健全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即设立体育局或文体局),乡(镇)要设立文体站或文化站(赋予体育管理职能),村要有文体专管员,充分发挥各级体育管理机构(人员)在体育管理、组织活动、健身指导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省、市、县要建立健全体育总会、体育项目协会和行业协会等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乡(镇)要配齐全民健身指导站点和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的管理、组织和服务作用。二是构建重大赛事、主题活动、精品体育及日常健身活动相结合的体育活动网络体系,迅速扩大体育人口,提升国民体质。建议各级政府完善省、市、县(区)运动会、体育大会等重大体育活动体系,积极开展体育节、全民健身活动日等主题体育活动,动员群众参加日常健身活动。三是完善科学健身的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配齐“三员”,即体育协管员、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设置“三站”,即科学健身指导站、国民体质监测站和晨晚健身站等,做好“三宣传”,即全民健身宣传报道、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和运动与健康大讲堂,做好“三服务”,即日常工作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和体质测试服务。

   2、加大体育产业发展投入。首先,设立省体育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本地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省体育产业发展基金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以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为辅,以社会筹集资金为补充,筹措3—5亿元,主要用于扶持符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体育产业重大项目,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开发体育市场,以及扶持体育赛事、活动。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对于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益,如江苏省截止2013年底,共投入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体育产业项目309个,带动社会各方投入150亿元。其次,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效益。规范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的申请、审批、使用,建立资金投放的联合审批制度,构建基金使用的项目决策、预决算、申报、论证评审、检查监督、项目评价六大运行机制,实现“决策有评估、预算有评审、过程有监督、结果有评价”四个目标,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管理机构与组织。首先,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建议各级政府重视体育产业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应在体育局(文体局)增设体育产业管理部门,或者增设作为事业单位的体育产业指导中心;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内部调整,设立体育产业管理部门或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体育产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其次,各级体育产业管理部门(单位)应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履行体育产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原有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转移到管理与服务并行,侧重服务的模式上来;另一方面,要推动体育行业协会改革,促进协会实体化,将适合由体育社团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第三,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体育产业协会。参照社团组织有关规定,尽快建立各级体育产业协会,通过协会广泛加强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和经营者之间的合作、联系和交流,规范体育市场,促进行业自律,从而形成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新型运作机制。第四,建立省市县(区)体育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建议各级政府建立起由发展改革、体育、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建设、科技、商务、文化、旅游、质监、统计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负责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体育产业发展,落实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建立起体育产业工作检查与督导机制。

    4、加大体育产业发展力度。首先,做强体育用品业。一是建立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园区)。建议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体育用品业实际和需求,科学规划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园区),在规划、用地、水电气价格、金融创新产品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采取政府资金补助、奖励等方式鼓励体育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主业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园区),实现企业集聚,形成产业规模,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总量。二是拓展体育用品业种类,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除了传统的运动器材、服装、鞋帽制造外,应积极拓展各类体育健身休闲器材、体育娱乐设施、体育竞赛设备、运动饮料、体育保健品等用品制造,构建完善的体育用品制造体系。要进一步优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结构和布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而形成符合市场规律、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新格局。三是加强研发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品牌。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体育产品研发机制,对重大体育科技创新项目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支持。要鼓励支持体育制造企业建立智能工厂,利用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提高制造业水平,政府在规划、用地、信贷支持等方面提供帮助。要进一步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出口名牌产品”。要积极扶持一批能够在产品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上具有突出优势的体育制造企业,整体上提升广东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引导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形成产销一体化。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生产技术和设备设施,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益,适应市场变化与发展;要帮助企业搭建境内外的展销平台,对体育企业赴境外参加体育博览会、投洽会以及开展跨国经营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扶持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广东体育用品行业的市场份额。其次,要做大体育服务业。一是做大健身娱乐业。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又要督促各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各行业及学校、以及城市公园、社区等各类体育场地全面开放,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健身服务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进一步扩大体育人口,促进体育消费。二是繁荣竞赛表演市场。一方面要完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体育大会及重大体育活动等竞赛体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赛事活动,观赏体育赛事活动,以繁荣体育竞赛消费,另一方面要以商业模式引导或者建立国内外精品赛事,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支持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从而形成完善的体育竞赛产业链,做强做大竞赛表演业。三是提升体育彩票业。广东经济基础好,体育气氛浓厚,具有发展体育彩票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省市县三级管理改革,研发体育彩票新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大幅提升体育彩票的销售量。四是拓展体育休闲业。积极支持体育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利用本地区体育与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休闲运动度假线路及产品,建设一批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航模飞行基地、游艇码头等设施,进一步拓展海上、航空、汽车、自行车、马术、极限等运动,形成体育休闲运动产业链,进一步刺激体育消费。五是创新体育博览业。广东体博会已经有16年历史,要通过改革办展模式、丰富展览类别、创新招商方法,以展促会、以会带展,构建更专业更具影响力的展销平台,在进一步促进广东体育产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六是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要创新体育场馆建设模式,从政府单独投资向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建设转变,从只管建设向建用结合转变。同时,对现有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体制机制,实行创新,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租赁、联营、政府购买等形式,提高体育场馆运营的效率。七是培育体育中介和体育培训业。一方面,培育一批运作规范、信誉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体育经纪人及体育中介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开发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体育特色培训项目,拓展一批社会影响较大、受训人员较多的体育技能性培训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良好效益的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八是融合其他相关行业发展。重视体育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拿出融合发展的规划与办法措施,由体育部门负责具体落实。九是开发潜力产业。各级政府应重视发展职业程度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的体育项目,如“三大球”、马术、拳击、游艇等项目,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造职业体育赛事和品牌,帮助他们解决申请办队、引进外援、开展外训、组织赛事等方面的问题。

    5、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首先,迅速制定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我省实际及未来发展,科学制定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拿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具体办法。其次,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发展第三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政策,使这些政策转化到发展体育产业之中,并使其具体化、实用化。第三,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土地使用政策。在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预留和划拨体育发展(体育产业基地、园区)用地,确保按时完成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目标,满足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第四,完善税费价格政策。将从事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的体育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减征企业所得税。严格落实体育企业税前扣除优惠政策以及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的政策。落实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确保健身场所水、电、气、热价格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第五,完善体育消费政策。综合运用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政府购买等形式,进一步减少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的运营成本,以降低体育消费门槛;另外,要制定和完善促进体育消费的合理价格,使广大人民群众愿意消费,而且消费得起。第六,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政策。将体育产业统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范围,不仅要明确统计内容、细化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标准,还要定期进行常态化统计,随时了解和掌握体育产业发展信息,研究解决发展问题,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科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