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界委员和群众对完善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意见建议

2016-12-16 02:21:31 来源:广东政协网

 

医卫界委员和群众对完善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意见建议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

 

根据省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省政协于201145月份在“委员之家”网络互动平台开展了第一期界别话题讨论,医卫界委员纷纷就“完善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问题发表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省政协又召开了“委员之家”网络互动平台开放日界别座谈会,邀请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卫界委员和医院领导、医护人员等界别群众就“完善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现将医卫界委员和群众对完善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意见建议综合如下:

一、建立与完善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应急医疗救援,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初,日本地震海啸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以及引发的核事故危机使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再一次昭示人们,应未雨绸缪,加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我省频临沿海,处在地震活跃带,洪涝、旱灾、大风、低温及其次生灾害不断;我省同时又是人口大省、人员流动大省,对外开放层次较高,流动人口每年超过3000万。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不断,如去年发生的粤西百年未遇特大洪灾、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等。当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关注的焦点是人员伤亡情况,能否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各项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不但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是社会民众评价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标准之一,也是减少负面影响,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省在处置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医疗救护方面成效明显,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当更大的灾害,更紧急的情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有序、有效应对,这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因此,必须从建设幸福广东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通过加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将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步建立了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但机构不完善,专职人员缺乏。我省近几年来积极稳健推进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全省共形成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预案800多部;21个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和主要医疗卫生机构均成立了卫生应急部门;建立了有318人的应急专家库和11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省98%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100%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指挥决策、组织协调、信息发布、区域合作、社会动员、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等各项应急机制基本建立。但是一些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应急预案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职责不清,预案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预案宣传演练不够;省、市、县(区)三级应急指挥平台至今没有建立。卫生专业应急队伍总量严重不足,全省大部分地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万人至少配备3人以上公共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求,如中山市常住人口300多万,仅有252名公共卫生技术人员,每万人配备未超2人。

  2确定了一批骨干医院,但管理体制不顺,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我省确定了省第二人民医院为应急后备医院;在广东省职防院内改扩建了广东省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购进价值1600多万元的设备,增强了我省核辐射和化学中毒救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虽然明确了省第二人民医院职能是承担医疗保健和紧急医疗救援任务,但定位和层级仍然偏低,缺乏统筹、管理、指挥、决策等必要的重大事件应急授权,尤其是骨干医院与其它医疗机构的相互关系尚未明确。一旦重大灾害来临,如何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陷入单兵作战的窘境,形成联防联控的有效机制,这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3、组织了系列应急救援演练,但各部门协同配合尚不足。全省90%以上医疗机构每年都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但演练项目单薄(多是120急救、消防应急和人员疏散等);内容比较陈旧(仍局限在个体或部分群体的院前施救);缺乏前瞻性,基本上属于事后反应,如“非典”来后就着重培训演练此类疫情防治,“禽流感”来了就突击搞“禽流感”防治演练。此外,演练多以本单位为主,很少和其它部门衔接与互动,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互间的配合与协调问题必将凸显。

4、救援设施投入得到加强,但卫生应急战略物资储备不足,模式落后,难以适应大急救需要。20061月出台了《广东省卫生应急基本装备目录》,建立了省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但各地应急物资储备系统还不完善,尚未形成全省性、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储备模式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医院自有配备,而依靠医院自身的储备方式弊端明显:一是收储的物资种类不全,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医疗卫生救援的实际需求;二是缺乏统筹管理,库存物资难以实现动态调整和更新,配送体系不健全部分物资紧急生产能力不足,对社会可动用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底数不清,缺乏应急物资社会动员机制。一旦发生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因受制于医院间的层级管理、多头负责以及急救储备物质的参差不齐,将难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大面积、全方位、及时性的物资调拨。

  5、注意到与媒体的沟通合作,但预案欠缺,措施不力。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开始关注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全省有30%左右的医疗机构制定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众媒体宣传方案或规定,50%左右的医疗机构设有专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教育的部门,60%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公众宣传和传媒沟通机制,尚有相当部分的医疗机构尚未建立相应的部门和机制。此外,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建立发言人制度。

  三、完善我省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建立四级救援网络。第一级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广东省医疗救援中心,按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中心标准建设,使之成为全省医疗应急救援的医疗救治中心、临床研究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情报信息中心;第二级建设4个省级区域医疗救援分中心,分别在广州、汕头、韶关、湛江建设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医疗救援分中心,担负所辖区域各城市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培训与督导;第三级建设21个地级市医疗救援中心,担负所在地市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以及培训与督导等;第四级建设区县级医疗救援中心。通过四个层次医疗救援中心的建设,形成全面覆盖且反应迅速的应急医疗救援网络

 2、建立以应急救援中心医院为核心,各部门及医疗机构相互配合,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就省一级来说,建议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应急医疗救援中心,按国际先进医疗救援中心模式组建,在具有三甲综合医院功能的同时,承担省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职责,应急救援中心以专业模块的形式集成广东省区域应急救援的完整功能,包括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心理干预等,作为一个常备的、综合性的医疗救援中心。在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时,由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公室实施组织领导,同时授权中心统一负责,快速集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第一时间派遣应急救援医疗队进行现场急救,并根据实际需要协调,组织多层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救援工作,形成应急医疗救援的联防联控机制。

3、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突发事件的创伤类型复杂特殊,与平时的情况差别很大。由于设备破坏和伤员剧增,对设备器械的需求大大超出常规储备,因此突发事件时的紧急医疗救援物资供应至关重要,尤其在事发的初期,药品、器材和用品的品种和数量需求大且特殊,有别于医院日常的急诊需求。而且必须考虑到交通和通讯中断,以及断水、断电、低高温、高气压等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后勤保障,因此,应有稳定的医用物资和药品供应体系来保证灾后早期的救治,以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健全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系统;二是有科学的应急物资调用评估机制;三是有布局合理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4、加强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协同配合水平。应急救援演练应制度化和常态化,经常组织不同专业或非专业队伍以及不同部门在多种情景下进行应急实战演练。肇庆市从2008年开始,改变传统的以单个医院为主的演练模式,采用国外普遍实行的多部门联动协同作战演练模式,采取非预知情况下的考核型演练,对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卫生监督部门和社会各单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联动、协调和快速反应能力进行了全方位检验,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100多人观摩。考评人员对演练队员进行即时提问和现场评估,通过对话和实际操作,考核现场调查处理技能。这些做法可以借鉴。

 5、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完善与媒体的协同配合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大恐慌不是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事件的不透明和被歪曲,普通百姓无法及时获得权威、准确信息,致使谣言有了四处扩散的空间。2008年,深圳、广州、太原等地就不断出现爆发地震海啸的谣言,一时间人心惶惶。广东省地震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很快就稳定了人心,而山西太原由于缺乏危机传媒预案,没有及时披露权威信息,造成谣言向周边晋中、长治、晋城等城市快速扩散,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要制定传媒宣传预案,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二要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平台,将涉事信息分级分类,配以相应的处置措施,及时公布在媒体上,借助媒体的介入增强事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三要通过新闻媒体、社区宣传等方式,着力提高全社会对应急救治工作的认识,普及现场自救互救专业知识和技能,使群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积极、有序地开展自救互救。

6、发挥军队医院作用,打造军地一体化的应急医疗救援系统。军队的战地医疗救援和野战医疗是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特殊救援现场如核、化、生等突发事件,必须依靠防化专家、专业部队和驻军的力量,开展军民合作,实施医疗救援。通过军民一体化的指挥系统,实现统一管理、高效决策、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军地联动:一是机制方面,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联合制定突发性事件军地行动预案,建立常态化军地协调制度,设立军地协调办公室。平时开展军地联合应急值守,非常态下则自动转化为应急指挥机构,实现军地联合指挥。提高地方政府与部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合指挥、科学行动、快速反应、专业保障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应急演练方面,至少每年应组织开展一至两次军地联合演练,设定预想情况,就组织指挥、实地抢救、军地协调等内容开展演练。三是经费保障方面,军地双方设立应急医疗救援专项基金,地方政府对军队的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进行一定的经费投入,并形成长效机制。

 

参加讨论及座谈会人员名单

温兰子  省政协副主席

李中铎  省政协常委,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

杜重年  省政协副秘书长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

官方明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王济鹤  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原政委

车小燕  省政协委员,珠江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毋福海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卫生化学系主任,教授

石玉玲  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检验科主任,主医师

    省政协委员,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副主医师

刘思德  省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

张晓丹  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装备部军械雷达修理所高级工程师

李素荷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教授

沈靖南  省政协委员,中大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副主任、骨肿瘤科主任,教授

陈华德  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主医师、教授

    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教授,主医师

涂瑶生  省政协委员,省第二中医院院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郭会平  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157医院妇产科主任,主医师

曾其毅  省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

巫小佳  省卫生厅应急办主任

田军章  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劳炜东  省第二人民医院应急办主任

叶泽兵  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周民伟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务部科训科主任

秦伟毅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急诊科主任

喻得蓉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

覃玉鸣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科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