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视察报告

2016-12-16 02:21:28 来源:广东政协网

东莞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视察报告

 

以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副主任杨珍妮为团长,王春芙为副团长的省政协第6视察团,率领文艺届委员一行16, 81920日赴东莞市就“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情况进行界别视察。视察团听取了东莞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文广新局领导的情况汇报,与东莞市图书馆、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可园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玉兰大剧院等有关文化事业单位的代表进行了座谈,视察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松山湖技术开发区。视察团充分肯定了东莞市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对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积极建言献策。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文化事业在新的体制机制下焕发了新的活力。

东莞市成立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正副组长,在市委宣传部协调指挥下,市文管新局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组织上和财政上保障了改革的顺利实施。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到位,财政又对改革过程中涉及的人事去留问题做了妥善的安排,东莞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展顺利。从20074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同时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其中9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4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被列入改革范围。重新整合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基层各类组织实行定期量化考核,改变了文化领域多头管理的格局,理顺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对文化事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东莞日报社和东莞广播电视台实施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营模式,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政府每年利用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引资,成功搭建“企业走进文化、文化融入市场、经济和文化联姻”的平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企业,全面开放民营书刊和电子出版物经营。建立了“社会办文化、政府管文化”新的管理机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东莞市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点和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了活力、壮大了实力、提高了竞争力。在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东莞市的文化竞争力已经超越了上海、广州,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东莞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扎实推进。

东莞市自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拍卖出售等方式,逐步推行企业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原有经营性、半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包括市新华书店、市影剧院、市电影院、太平影剧院、市电影发行放映中心、东莞市演出管理中心、东莞市有线电视公司)进行改制转企,在妥善安置好离退休人员的基础上,逐步与政府职能部门脱钩,实行市场化运作。其中,市新华书店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确保国有相对控股的前提下组建东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实行超市连锁式经营;东莞市有线电视公司转制改企后,参与全市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成立东莞广电网络传媒发展股份公司。东莞日报社以“本土就是主流”为办报理念,先后对《东莞日报》进行三次重大改版、扩版,努力探索与镇(街)、部门合作办报的新途径,并成功创办了《东莞时报》、开通了东莞时间网,初步搭建了报业集团战略框架,不断提升了综合竞争力。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东莞市原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用人、管理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用人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尝试推行签约、外聘、合同、兼职、义工等多种用工制度;管理上引入公司化管理模式,采取项目负责、指标控制,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分配上探索“突出效益、绩效挂钩、拉开差距”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进绩效工资管理,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建立利于竞争、激励的分配方式。如东莞玉兰大剧院采取“政府补贴、目标管理、经营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玉兰大剧院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下,由北京保利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大剧院以“高品质、低票价”为原则,近年来为东莞市民带来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文化演出,如《蝶》、《猫》等优秀音乐剧,为东莞市打造“音乐剧之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化三城”建设全面铺开,多层次、立体式的图书馆网络和博物馆网络进一步健全。市图书馆已建立起由1个城市中心馆、36个城乡图书馆分馆组成的网络体系,有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点,共享图书基层服务点达123个。

群众性的广场文化得到进一步整合提升,“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处处有讲座(展览)” 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文化周末”、“都市彩虹”、“东莞读书节”、“东莞读书论坛”、“图书流动车”、“粤韵金声”等一系列定期文化活动也深受市民欢迎。各类协会、文艺团体、文化中介经营公司和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打造了东莞国际啤酒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一项事业。

四、东莞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

受外在环境和内部机制影响, 个别经营性文化单位自负盈亏担子很重,以电影放映中心等4个影剧院的问题较为典型。在私营电影院的冲击下,市级放映单位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不得不转向农村市场,但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较弱,经济效益不佳。在体制改革中,涉改单位的产权不清晰,不利于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如市电影发行放映中心的电影综合楼,至今未办理产权登记;市影剧院大楼有土地使用证,但没有房产证。同时,职工的工资和住房津贴难以按事业单位标准全额发放,对这些拖欠的工资和住房津贴如何进行补偿,目前没有形成共识。在职工工龄补偿问题上,相关部门还存在不少分歧。这些问题,都成了改革的阻力。

五、进一步推进东莞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

1.视察团了解到,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单位感到有些问题的处理有模糊的地方,不好把握。建议东莞市制订改革的配套实施细则,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产权评估、职工补偿等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以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要未雨绸缪,厉行节约,让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中扎根。东莞市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在设施建设方面,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和管理了一批新建文化设施,成功打造了玉兰大剧院、市图书馆、展览馆、文学艺术院等一批品牌文化阵地,造福东莞人民,繁荣了东莞的文化。但经济形势有顺境逆境,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未完全消除,企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也要考虑细水长流,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自我发展壮大,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

3.弘扬岭南文化,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东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在新的文化体制下,挖掘岭南文化的精髓,结合东莞的资源优势,打造出经久不衰的精品,为东莞文化发展提供不绝的源泉和动力。

(文史办20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