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080066号
关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缓解群众“看病难”的建议
提 案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案由: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民生问题作为独立章节写入报告,将其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一高度来对待,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资源规模迅速扩大,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但我们也须正视医患矛盾问题仍是老百姓反响强烈的社会焦点。人们在为“哈尔滨、深圳天价医疗费”等事件中医生的医风、医德感到愤慨的同时,也在为一些患者扰乱医院秩序、殴打医生等过激行为扼腕叹息。我们应当看到,医患矛盾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直接体现,要解决医患矛盾就必须从“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难题入手。新华网就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3575人中有75%认为医疗问题最值得关注,高居所有被调查问题之首。卫生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达到48.9%,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高达29.6%。可以看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繁荣昌盛。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错综复杂,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针对“看病难、看病贵”中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为全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摸索途径和总结经验,为最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由局部试点开始,进而在全省乃至全国铺开,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缓解医患矛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看病难”是产生“看病贵”的原因之一,而“看病难”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挂号难”。近年来,广州市各大医院专家号、专科号出现一号难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炒号团”应运而生,有的专家号甚至被炒到千元以上,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市场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针对“挂号难”问题,医院与社会各界都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名制挂号”、“预约挂号”、“增加专家门诊”等。这些措施对于缓解“挂号难”具有一定作用,但最终却均由于某些原因而陷入尴尬,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没有能真正解决导致“挂号难”产生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挂号难”问题中主要体现为:首先,老百姓对疾病本身的危害程度估计不足,不清楚什么程度的危害应当对应什么档次的医疗服务,经常造成小病当作大病看的现状;其次,对医院了解不足,不知道哪些医院能够提供相应的最适合患者自身状况的医疗服务,形成过分依赖于大医院的情形;最后,对医生了解不足,不清楚各个医生的专业特长及其相关业务能力,过分依赖于专家。这一切就使老百姓在就医挂号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盲目性,同时也给老百姓在看病过程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对大医院和专家的过分依赖实际是对高层次珍贵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使真正需要这些医疗资源的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延误病情。调查表明,在挂专家号的人中有80%都不需要挂专家号,其疾病甚至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只有20%左右属于疑难病症,确需专家问诊。老百姓在就医挂号时一味盲目地崇拜大医院和专家,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型医院门可罗雀。大型医院针对这种相对的资源供需不平衡所采取的措施,虽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矛盾,但对于相对巨大的就医需求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
是什么导致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其一,医疗行业具有高度专业性。医疗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过程是一个有关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传递与应用的过程。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决定了老百姓很难自行判断病情的轻重,进而难以根据个人病情对医疗服务级别的选择做出明确判断。所以,绝大部分老百姓通常抱着“为了治好,盲目追求‘最好’;总是以为只有‘最好’才能治好”的心态来选择医疗服务。
其二,提供与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单一。老百姓只能通过进入各个独立的信息孤岛才能获取简单的基本信息:即老百姓和医疗机构之间似乎只有进入到某个医院环境后或者在发生医疗行为时,才能进行基本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并且这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方式也是相对局限与单一的。另外,除了平常少数的义诊等宣传和咨询活动,医患间再难有彼此了解的平台及渠道。
针对以上原因,有必要在医患之间引入既具有专业知识而又相对中立的第三方为医患提供有效、全面、简易、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按照十七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指导方针,建立一个由政府监管,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公共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同时按照“鼓励社会参与”的指导方针,在保留现存挂号模式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平台信息的利用,建立多服务主体、多渠道的挂号模式。至于如何吸引医疗机构参与平台建设、主动积极提供挂号资源,则需要通过政策推动、利益驱使的方式,建立平台与医疗机构的共同利益,最终实现信息实时、顺利的传递交流。(具体可参考机票、火车票的售卖方式及酒店预约的方式;另外,据了解已有相关国家拥有发明专利和模式。)
建议:
一、政府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一个公共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并发挥“政府引导、社会主导”的作用,选择一家既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企业或具有相关能力的信息服务企业来投资、建设、运营这个平台。这样平台在通过市场化经营、发展的同时,又能更好地被政府监控。
二、以平台为基础、结合市场机制,吸纳各种相关服务机构(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电信运营商、银行、保险公司、电视台等)参与进来,为社会提供全开放多渠道(如面对面、电话、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渠道)的挂号服务。
三、通过强制政策或补贴网络连接费等形式推动各医疗机构加盟平台。同时,平台承运企业能够通过平台的营运,通过提高专家/病患适配率等方法,为医疗机构降低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吸引各医疗机构积极加盟平台。
四、政府部门从政策上加以制约和引导,使医疗机构遵照实名制的要求严格执行,杜绝冒名挂号的现象,使替人挂号获利的做法无法实现,封堵挂号过程中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