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08006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卫生工作的建议
提 案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案 由:
做好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民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意见》以来,各地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力度,使我省的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 我省农村卫生的基本情况
据省卫生厅统计,我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达16792个,其中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2458个,全省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全省乡镇卫生院1463个,拥有床位39016张,卫生工作人员72242人,卫生技术人员60029人;全省村级医疗点23763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2034人,其中乡村医生28939人。2006年全省婴儿死亡率(6.98‰)和孕产妇死亡率(17.58/10万)分别比2000年大幅降低58.4%和44.1%。
二、我省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工作方针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
从调研情况看,“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尚未真正贯彻落实。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大医院,老区、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镇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在硬件方面突出的表现为设施设备落后,功能差而且种类不全。而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贴不到位,许多卫生院只能通过加大对医疗服务的发展,以期弥补公共卫生经费的不足,由此导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不断上涨。
2、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梅州巿梅江区三角镇卫生院每年财政补贴的卫生经费还不到该单位退休医务人员工资的三分之一。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市番禺区也不例外,以番禺区东涌医院为例,区镇两级财政对其的经常性经费投入2006年为151.13万元,占其总支出的9.39%,2007年上半年为76.82万元,占其总支出的9.96%。卫生院人员工资补贴普遍很少,还不能正常发放,有的还在发放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基本工资。而且还普遍存在病人欠费现象,目前基本由卫生院自行消化,经济压力迫使镇卫生院不得不追求经济利益以求生存,有的卫生院条件困难而又缺乏其他渠道资金支持,濒于关门。
3、医护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据调查,目前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学历职称层次低,典型的如某卫生院70名职工中30名仅有初中学历,其余为中专学历,最高职称为医师,也仅有3名,还有些临床人员没有任何职称,或没有执业资格。原有队伍素质不高却大多超编,学历较高的因待遇低又不愿意来,造成“该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目前在我省许多镇卫生院的人才问题比硬件设施的问题更为突出。
4、基本服务能力不强
上述多种原因导致不少镇卫生院难以胜任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群众对其服务质量也不信任,有病能拖则拖,实在不行借钱也要到中心城区费用高的大医院看病。这就大大增加了群众看病的麻烦和经济负担,反过来又加剧了镇卫生院业务少、日子难度的窘境。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专职管理或服务人员
当初在制度设定时明确所筹的资金只能用于保障农民的治疗费用,而至于管理费并没有明确来源,也没有设定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编制,由于人和财的不确定,使得各地只能是走一步是一步,从而带来了人员的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服务不尽人意等等问题。
6、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善
一是农村卫生站的所有制问题。现有农村卫生站名义上为集体所有制性质,由村委负责举办和管理,实际上绝大多数为私人承包,租用或自有用房,多数面积小,不合规范,少数村集体提供用房,个别甚至等同商铺,必须向村委交管理费。卫生站法人为村委,村委却很少管。镇医院对村卫生站仅有业务指导关系。农村卫生站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业务指导权分离,监管不力,存在很大隐患。二是街道办事处管卫生院问题。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许多地区的镇转变成了街道,但原来的卫生院仍然管理农村线,却享受不到省市农村卫生改革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助;但又不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列,得不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支持。这种尴尬局面严重威胁这类卫生院的生存。三是村医补助直拨问题。在2006年8月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建设意见的通知》中规定,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卫生站医生按照每年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贴,该项补贴对促进村卫生站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是“一刀切”直接支付到补贴对象个人账户,作为行政机关的卫生局无权按村医的业绩奖勤罚懒,这一措施在部分地区尚没有起到预期的积极作用。
建 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责无旁贷。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切实贯彻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为重点,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医疗卫生资助,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
二、明确定位,突出公共服务职能
2006年出台的《广东省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06〕 4号),明确将卫生院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其功能定位还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但还不够全面,应进一步明确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辅以基本医疗。建议省政府对各地贯彻落实粤发〔2006〕4号文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
三、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一是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各地应在区域卫生规划基础上,根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打破行政区划布局,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的、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合理设置村卫生室,重建村级医疗服务体系。按照相邻相近、便利群众的原则,根据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和医疗需求,合理设置村卫生室,逐步达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的要求。三是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卫生和计生资源的整合,及早地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四是对现由街道办事处管理但仍服务于农业人口超过70%的乡镇卫生院继续享受农村卫生院的相关政策待遇。
四、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卫生事业费应达到同级财政支出的5%以上,并逐年有所提高。要调整和优化卫生投入的方向和结构,重点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五、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卫生人才资源,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二是全面开展农村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定向培养,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政策措施。三是建立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制定和落实医务人员在晋升晋职前到农村服务的政策、待遇。四是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省农村卫生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面向农村需要的医学人才。
六、发挥中医中药在治病防病中的独特优势,在农村卫生工作中提倡大力推广使用中草药
发挥中医中药在治病防病中的独特优势,尽快制定有关规定,在全省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大力推广使用中草药。稳定中草药价格,真正让中草药成为老百姓防病治病的首选。同时,大力培养扶持中医人才,对他们的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不能用西医标准来要求中医,以稳定中医人才队伍,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