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

2016-12-16 23:41:4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080069号

 

关于加强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案 由: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是一类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年将有5800万人因各种病因而死亡,其中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占60%,最贫穷国家受危害最大,80%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我国,当前心血管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 死亡分别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 恶性肿瘤为第二死因。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中危险因素水平的持续升高,慢性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日益严峻。

2002年全省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省成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血脂异常、超重/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1.7%、3.8%、538/10万、23.3%、15.0%/1.7%;高血压比1991年上升了11.7%,较1979年上升了107.3%,上升速度是全国的两倍,糖尿病患病率稍有上升,脑卒中居全国平均水平,血脂异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估计目前全省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超重、肥胖患病人数分别高达703万、122万、30万、848万、96万。恶性肿瘤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根据全省5个疾病监测点数据统计表明,恶性肿瘤死亡率从1991年的70.79/10万上升到2000年的110.19/10万, 上升了55.66%,平均每年上升5.56%。而且慢性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对劳动力的危害越来越大。而影响慢性病发生的三大危险因素吸烟、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的流行情况也不容乐观。2002年吸烟率虽较1996年有所下降,但吸烟率仍高居,成年人每5人就有1人抽烟,男性每2人就有1人抽烟,而在不吸烟者中有将近50%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估计我省将有超过6000万人口直接或间接地受着烟草的危害。2002年广东省居民体育锻炼率低,15岁以上人群只有23.2%参与锻炼;在膳食方面,蔬菜、水果摄入量均低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值;动物性食物摄入量明显增加,膳食模式正向高蛋白、高脂肪的西方膳食模式转变,每日食盐的消费量偏高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将近1倍。

为了控制慢性病的发展趋势,省政府及各级部门做了不少努力,1996年在全省建立了中山古镇、番禺大石和顺德容奇三个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2001年成立了全省慢病防治指导委员会。近几年,随着疾控体制改革,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了慢病所,各地级市中7个专门成立了慢病科,全省部分地区也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社区防治工作,但工作力度不大,广度不够,无法满足慢病防治工作的需要。目前,我省慢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慢性病防治认识上不到位。无论在政府部门、卫生部门还是群众当中,都存在以下一些误解:如慢性病主要危害高收入国家、富人、老年人;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应先控制传染病、然后再对付慢性病;慢性病无法预防;慢性病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与政府无关;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太贵等。这些误解造成对慢性病防治的忽视,使慢病防治工作始终不能与我省经济发展相协调。

2.慢性病防治水平低下。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为30.3%、24.8%、6.9%,虽较1991年有所上升,但仍十分低下。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15岁以上人群曾经测过血糖的仅为16.5%,只有53.5%的DM患者知晓自己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采取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比例分别为45 .9%、34.1%和45.4%。其中采取三种措施之一者为51.9%,同时采取其中两种者为45.4%,同时采取三种者仅占28.1%。

3.慢性病防治网络不健全,防治人才匮乏。自我省慢病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在省卫生厅的领导下,全省部分地级市建立了慢病防治机构,逐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但在大部分市县仍没有专门的慢病防治机构和人员,即使有防治人员,但防治队伍不稳定,防治人才素质和能力急需加强。

4.慢性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地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经费没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没有相应的防治经费。在经济发达地区每年通过一些途径可以筹集一些防治经费,但在经济较落后地区,根本没有经费投入,致使慢病防治工作无法开展。健康教育是慢性病防治的最有效、最主要的手段,但是健康教育、保健咨询等项工作缺少资金支持。

5.缺乏完善的慢病信息监测系统,且缺乏共享平台。死因监测是我省慢病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省卫生厅信息中心有8个死因监测点,而在省CDC则有6个死因监测点,这两个监测系统缺乏共享平台,大量有用的数据未能整合,严重影响我省慢病防治基础数据的收集。肿瘤登记工作虽于1990年启动,但由于机构改革、经费问题,我省至今仅有4个监测点开展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工作,且登记工作质量较差,漏报现象严重,登记资料汇总和归口管理不明确。这对监测全省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十分不利。同时心脑血管疾病也没有建立信息监测系统。

6.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不完善,慢性病的防治无法落到实处。全省除了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比较完善外,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很完善。即使这些有健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地区,由于政策、资金、人才和管理等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仍然以临床医疗为主,没有采取规范的预防控制措施,各种慢性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7.基层缺乏适宜的防治技术。慢性病是多因多果疾病,也是生活行为疾病,牵涉到生物、心理、社会和行为许多学科,如何开发简单的适合基层的防治技术和规范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

 

建 议:

1.提高认识,消除误解,加强领导。慢性病的防治是一项牵涉到许多部门的社会系统工程,省政府及各级政府必须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真正负起领导责任,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慢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从政府层面做起,消除对慢性病防治的误解。只有这样慢性病的防治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受益。

 

2.加强网络建设及人才配备、培训。建议在全省每个地级市成立慢病科或慢病组,每个科有2-3人负责慢病防治工作,投入经费加强对社区医生和全科医生进行各种慢性病技术规范的培训。同时应保持慢性病防治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制定支持性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慢性病防治补偿机制。慢性病防治是一项成本效益比较好的工作,目前面临许多政策瓶颈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进行扶持,如慢病报病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经费保障、控烟政策。同时完善慢病筹资机制,采取个人、政府、社会多种途径进行筹资。政府应该根据财政情况制定按照辖区人数每年给予财政拨款,设立慢病监测及慢病防治专项资金。

4.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扩展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必须大力发展基层基本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和经费应该向基层进行倾斜,建立完善卫生服务网底,同时制定各种慢性病服务的规范和考核手册,规范基层的服务行为。在“十一五”期间,每个地级市至少建立一个慢性病综合防治试点,逐步推广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和相关的工作规范,为全面开展慢性病防治培养人才和积累经验。

5.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综合信息监测系统。慢病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应包括死因监测、发病监测及行为危险监测。目前应将我省的两个死因监测系统整合,明确肿瘤登记工作负责单位,使全省肿瘤登记信息归口并逐步扩大肿瘤登记点,继续深入开展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争取开展脑卒中等慢病的发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