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收增量应更多用于改善民生的建议

2016-12-16 23:41:46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税收增量应更多用于改善民生的建议

 

提 案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在农村,先是取消农业税,解除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种粮不用交税还有补助。接着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更重要的是,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的合作医疗也在完善和扩大,有的地方还搞起农民的养老制度,农民的生活和医疗有了最基本的保障。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587元,比2002年增加了1111元,年均增长7.7%。在城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更快,2006年人均达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均实际增长9.2%。据统计有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属于困难群体的达530万人。城镇居民的低保和养老金标准多次提高,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并开始为“一老一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前不久,猪肉价格猛涨,政府及时为低收入家庭送来肉价补贴。总之,民生问题得到不断的改善。

但是,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生的改善还需继续。特别是在我国GDP持续10%左右增长的同时,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累计完成371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8741亿元,增长30.8%。(统计数据显示,其中,广东省国税局2007年前三季度税收收入完成3650亿元,同比增长42%,增收1086亿元;广东省地税局2007年前三季度税收收入1508亿元,同比增长26.2%,增收312.70亿元。总计,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省税收收入完成5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398.70亿元,增长34.1%;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省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3.88%,同期广东省税收增长占全国税收增长的16%。以此估计,2007年广东省的税收有望比上年增收1800多亿元。)照此推算,2007年全国的税收有望比上年增收一万多亿元,其中广东税收增收1800多亿元。遗憾的是我国税收的高增长并没有导致公共财政对于民生支出的倍增。税收的增幅大大超过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造成这种不相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我们的公共财政并没有相应地倾向于民众,全国税收一年增收了一万多亿元,其中广东税收增收1800多亿元,按照我国现行的《预算法》以及《预算法实施条例》,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人大。这笔数量惊人的税收增量资金不经过任何审查程序,也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政府就可以自行支出。可是,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支出却远远不足。政府的楼堂馆所越来越豪华高档,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支出却不见快速增长。

 

  议:

1.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据报道,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当年GDP为209400亿元,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27%。离国家规定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4%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被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以相当大的篇幅给予了重视。其中又再次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并表示将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保障经济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关键是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应该向城镇郊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向办学条件困难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各级政府应把税收增量更多用于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即从目前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扩大到全国城镇。逐步实现全国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目前,高学费让教育门槛依然偏高,教育的公益性不时面临着教育产业化的诱惑。有调查显示,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左右,现在已高达5000多元,涨幅达25倍。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教育作为稀缺的资源,仍然没有普及到全社会。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把大学高学费降下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得起学。

2.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投入。基本的医疗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目前百姓在医疗方面负担依然偏重。农村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酸楚,溢于言表。十七大报告将医疗作为六大民生问题之一,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目标,并且强调这项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国家应加快医疗改革的步伐,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投入,将税收增量更多用于全民医保,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每个人都能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真正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

3.加大公共财政对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经适房和“双限房”投入。据数据显示,广州楼市均价2007年5月份还是8000元/平方米左右,到了9月份就涨到了11000元/平方米以上,10月份黄金周期间,5个中心区的销售均价更是达到了15870元/平方米。事实上,不单是广州如此,全国房价也是一路高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同比涨幅达8.2%,房价不断创新高。特别是2007年以来,房市就像脱缰的疯牛,节节摸高,普通老百姓只得望房兴叹。目前,国家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房价上涨;政府应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廉租房、经适房和“双限房”投入,税收增量应更多用于保障性住房。政府应该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经适房和“双限房”的供应,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交通投入。据报道,2007年10月7日,北京市实行单一地铁票价,2元可随意换乘任一条线。据统计,实行2元“通坐”的办法,北京80.2%的乘客将因此减少出行费用。北京地铁实施一票制后,北京市财政一年将多支出10亿元。几乎与此同时,深圳市也传来了公交票价下调的消息,据介绍,公交车降价方案已获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降幅平均达到25%,最大的超过74%,并将于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北京和深圳以优惠的地铁票价和公交票价为两地居民献上了一份民生大礼,那么全国特别是广州和珠三角有强大的财政实力的城市也应该跟进。公共交通的地铁和公交是带有福利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其产品带有公共性和公益性,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而由政府成为投资主体。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交通投入,税收增量应更多用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虽然政府支出多了,但民生却因此得到了改善。用税收的钱惠及民众,使得百姓承担的社会公共费用逐步降低乃至取消,这正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使用原则。我们经常说经济发展成果全民享有,公共交通降价就是公众所享有的公共财政的阳光。

5.加大公共财政对福利、工资投入。目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国家富了,百姓富才有希望。然而,有两组数据与税收比起来恐怕要自惭形秽。①据中国劳动学会透露,2002年,中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422元,到2006年达到2100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2%。②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广东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6186元,比上年增加2227元,年增长速度为9.4%。从全国和广东两组数据来看,全国12%的工资增幅与30.8%的税收增长,广东9.4%的工资增幅与34.1%的税收增幅都很不相称,同是增长,但很明显,税收的增幅大大超过工资的增幅。目前,物价上涨特别是农副产品的高涨,已影响到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虽然民政部门已经对低保户和困难群众实行临时补贴,但这毕竟只是杯水车薪。据调查,超过八成人根本没有感觉到工资的增长,只是垄断行业的高工资拉起了工资增长的假象。倘若税收的高增长只是国家财政收入大涨,但是老百姓的腰包并没有相应鼓起来,这样的发展很难说是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国家应加大公共财政对福利、工资投入,以前我们总是抱怨没钱改善民生,但在高增长的税收面前,这些都不成其为理由,政府应将税收的高增长转化为福利、工资的高增长,将庞大的税收增量更多地用来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返还于民生,努力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民“五有”目标,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这是税收大丰收后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