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提案第20100024号
案 由: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
提 出 人:丘巧莲(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一)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在一些农村,农药瓶、化肥袋、塑料薄膜、塑料袋等到处乱扔,“白色污染”严重。由于不按科学配制,超标使用大量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二是影响耕地质量。轻视有机肥的使用,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不适当的使用,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很大影响。一些农村做饭用柴,砍伐树木现象严重,好多地方变得满目疮痍,严重破坏了植被,造成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这些累积性破坏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长期危害。三是城乡共生污染对农村的危害明显加重。如化工轻工业危险废物、废渣在循环经济的招牌下不适当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对农民身体和家庭带来直接损害。有些危险废渣直接应用到农田或农业作坊,所生产的产品被城乡居民使用。有些进入农田,间接进入粮食、蔬菜和水果中。废旧电器拆解造成重金属、毒性有机物污染在一些地方有加重趋势。而这些方面的污染在很多地方没有引起重视,个别地方甚至作为资源循环的经验进行推广,其危害是加倍的。
(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由于农民传统的不良卫生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差,将大量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村边的沟渠或河滩内,粪尿不经化粪池或其他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大量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在路边或村庄附近,夏季里臭气熏天,“垃圾到处堆,蚊蝇满天飞”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环境污染和传染性疾病蔓延,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屡屡引起邻里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城市污染处置设施的政策性农业转嫁。
城镇废水、生活垃圾和废渣处理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地点多数在城郊农村,这些设施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污泥在周围环境消纳。由于不重视对农村二次污染控制,城市垃圾和污泥的不适当利用在一些地方已经造成污染,引起厂民纠纷。很多地方出现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位置难寻。
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一)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监管机构和人员不足,没有明确的职权和相应监测设备,基本没有履行环保职责。各级政府对工业污染转移和农村自身污染问题缺乏足够重视。
(二)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健全。
有关农村生态环境的立法很不健全,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塑料薄膜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三)农民的环保意识不高。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温饱即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农村污染防治资金匮乏、设施不到位。
国家和省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申请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优惠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滞后,难以形成治污市场。
办 法: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搞好环境卫生重要性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法律法规宣传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农村环境法制建设。
制定出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章制度,依照环境保护及卫生、农业、畜牧业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保护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用法律及行政手段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三)把村级环境整治纳入乡镇政绩考核范围。
乡镇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环境改善纳入年度和任期考核评比,奖优罚劣。定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提高农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
(四)集中资金搞好重点污染治理。
将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治理资金集中使用,增加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投入,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设立专门的固体废弃物中转站和配置人员、有关设备等,对人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才能农用。规模化养殖场推行粪便干、湿分离,干粪回收生产有机肥,废水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进行无害化处置,最终使畜禽粪便和污水变废为宝,实现零排放。同时结合文明村建设,协同各级各职能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
(五)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业,抓好生态建设项目。加强对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科学施肥的技术指导,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推广平衡施肥、精量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如利用人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农作物少施化肥农药,多施有机肥,使农作物无公害化,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生态功能区消除污染。帮助农民科学利用再生能源,解决农民做饭的能源问题,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