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案第20100060号
案 由:关于实行差异化策略,提高珠三角产业专业化水平的建议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纵观世界上大多数都市群的成功经验,比如纽约都市群,早期都经历过制造业的聚集过程,相关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业又会有一个扩散过程,表现为产业内部更多的分工合作。迈克尔•波特认为,一般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专业化和差异化三种。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基本跨越成本领先战略阶段,专业化竞争战略已上升到较高水平,但差异化战略实施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和差异化情况进行定量梳理,提出相关对策。
一、珠三角产业高度聚集,专业化程度较高
工业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聚集度相当高,专业化指标(区位商)的数值在2以上的产业较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90年代初第一大行业的集中度也就在12%左右,前五大行业的集中度也就在50%左右,而珠三角地区2008年前三行业的平均集中度已达48%,绝大多数城市的第一大产业集中度都在20%以上。
计算发现,优势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广州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六个优势产业,其中有两个优势主导产业,这六个优势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45.6%。深圳的优势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业,其产值比重高达57.5%,占整个珠三角地区产值的60.8%,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服务业方面,专业化水平也相对较高。广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具有优势,强势产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其他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也有相对优势。深圳市的高端服务业优势明显,尤其是被发达国家称为核心服务业的FIRE(即金融保险与房地产)部门,在深圳第三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8年FIRE部门合计增加值达1691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42.4%,金融业增加值更占据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半壁江山以上。佛山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东莞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具有一定专业化优势。
二、珠三角产业差异化不足,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
工业方面,除广州外,其它城市的产业均表现出较高的结构相似性。相似系数较大(大于0.8)的地区有:深圳、东莞、惠州之间;佛山与中山之间;珠海与深圳、东莞、惠州、中山之间。
服务业方面,除深圳市在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上独具特色外,其它城市皆有较为严重的同构现象。
部分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了0.9,属于高度同构,导致这些产业同质化发展,竞争激烈,产业效率下降,附加值偏低,产业链无法向高端延伸。以珠三角的龙头产业电子信息业为例,其增加值率严重偏低,仅为20.9%,在珠三角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排名倒数第五位。
三、建议
针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聚集程度高,但差异化欠缺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区域内部合作,降低产业发展的制度成本
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降低城市间产业的同构系数,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关键在于打破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各种障碍,促进跨地区的投资与要素的自由流动。
作为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要举措,广东省政府正在着手编制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这些举措无疑对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有重要作用。
然而,除了“硬件”需要一体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软件”的一体化,特别是作为公共产品的制度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而且各地区要协调一致,做到“一致性降低”。比如,各城市间应避免相互以土地、财政优惠等政策作为吸引优质资源的手段,避免产业、人才等方面重要资源的低效利用。
具体措施:一是形成并完善各市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二是组织专门力量,对全省各地区带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三是改进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办法,对产业协商合作取得成效,提高了产业效益的,要加以奖励。比如在产业“双转移”过程中,把核心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周边城市后,如果综合效益明显,双方都应嘉奖。
(二)支柱产业差异化
根据各市的支柱产业专业化及同构情况,调整现有产业的空间布局,支柱产业实行错位发展。
以广州为核心的广佛都市圈:重点发展都市型产业。工业包括汽车制造、烟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食品制造业、印刷业等;服务业则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具有的政治、文化优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为整个珠三角提供服务。
以深圳为核心珠江口东岸地区(深圳、东莞、惠州):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但要有进一步分工,各自重点领域不要重复,避免恶性竞争。首先,在产业项目方面,要有所区别。目前以产业园的形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很容易形成产业重叠,同质竞争。其次,在产业链环节方面,由于深圳拥有研发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深圳的重点应放在研发、营销等环节,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链层次,并通过产业链与周边城镇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东莞、惠州则重点放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制造等环节。第三,深圳作为这一区域的核心城市,应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贸易、商业服务等(包括专业服务、咨询、会展等)高端服务业。
以珠海为核心的珠江口西岸地区(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珠海目前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与深、莞形成竞争关系。第二大产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又与佛山(第一产业)、中山(第一产业)、深圳(第二产业)、东莞(第二产业)等重叠,竞争压力颇大。虽然珠海毗邻澳门,但澳门产业单一(博彩业),难以向内地转移。目前医药制造业是珠海的专业化优势产业,但比重不大,产值仅为6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2.8%。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珠海应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带动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世界级休闲产业的集聚中心。据预测,2015年休闲产业将占有世界GDP的一半份额,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
(三)行业政策差异化
针对各行业专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差异化发展政策。
对于专业化水平高,产业积聚成熟的产业(如电子信息等),工作重点在于完善配套与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竞争力,避免内部恶性竞争与相互挖墙脚。完善配套,就是整合产业核心区与周边地区的资源,协调发展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具有高度紧密性、关联性的产业群,增强整体实力;延伸产业链,就是针对目前关键技术和终端产品的销售服务都控制在外商手里的现状,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产业链从生产制造环节延伸到技术研发、设计等上游环节,以及销售、服务等下游环节,形成品牌和集群竞争力。
对于专业化水平较高,初步聚集但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如玩具、印刷等),工作重点在于加大产业公共要素的投入,支持配套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实现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转变,尽快培育出若干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对于专业化水平不高,尚未形成优势但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如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作重点在于引进、培育或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采取倾斜政策,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四)市场指针差异化
针对各地区国际化程度的差异情况,实行市场指针错位发展。
在国内外市场拓展方面,不同城市、不同产业之间,要有所专攻,实行市场取向错位发展。根据现有格局,珠三角东岸以海外市场为主,应加快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发展外援型经济;珠三角中部以国内市场为主,应进一步完善国内的销售渠道和服务,发展内源型经济。
(五)新兴产业培育差异化
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各地区要未雨绸缪,结合各自资源优势,错位培育各自的新兴产业,避免未来的同质化发展。
经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基本形成共识,未来产业发展潮流将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互联网增值服务等新兴产业。珠三角内部应加强分工与协商,科学布局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在相关产业的技术、资金、企业等方面拥有优势的地区,要适度倾斜,引导周边地区产业资源集聚。切忌各地区一拥而上,恶性竞争。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