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6-12-16 23:41:43 来源:广东政协网

11、提案第20100050号

案    由:关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案由:

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6%,同期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5%。高储蓄率导致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使经济发展当中出现不平衡,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激活消费、扩大内需,让消费成为比投资、出口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建议:

一、改变发展观,让人民真正从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得到利益。

从1997~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之比从53.4%降至39.7%。因此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初次分配的比例,提高居民的有效需求。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是弥补民生欠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福利体系问题,其实都源自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保障和增进人民的幸福。这不仅是一个财富分配问题,更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价值指向和根本目标问题。

二、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非正常差距。

国家统计局2008年抽样调查的可支配收入分级数据显示,城镇最低收入6000万人和最高收入6000万人的收入之比是1:8.7,此外,官方公布的城乡差距为3.3:1(印度为2:1),最富裕地区和最落后地区(省)的收入差大概是11倍左右(美国为2倍)。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进而使得劳动群众即普通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持续偏低。普通城乡居民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有很强的消费意愿,但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却没有条件消费,从而极大地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其次,贯彻公共财政的原则,财政不仅要惠及城市,而且要覆盖农村。第三,取缔非法收入。对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政府应严加监管,重拳打击。对官员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另外,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特别是要减少社会关系、政治权力和家庭背景这些非市场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阻碍竞争的作用,特别是要打破城乡间和不同行业间的劳动力市场进入壁垒。

 三、正确处理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问题。

1998年作为一个时点,前后商品房的销售额占整个社会消费总额的比重,由以前的5%、6%左右,迅速上升到15%以上。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土地的价格。在1998年房改之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基本上没有价格,土地不参与社会的再分配。但1998年之后地价不断上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开始参与社会再分配。由于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加过快,使其他消费受到严重的挤压,结果是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为此,要想真正促进消费的增长,需要在住房政策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正确处理住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四、积极发展金融市场,扩大消费信贷。

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市场非常发达,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美国人都可用土地、房产、汽车作质押将未来的收入流变现。任何个人和企业的稳定收入流也可用来作质押贷款。美国有一亿多人拥有信用卡,而且不用先交钱就能使用。此外,企业股票上市也很容易,没有行政审批限制,美国工业产值80%以上是由上市公司生产的。所有这些发达的金融证券市场使美国的各种资产具有充分的流通性,使几乎所有的资产都能很快地变现。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在决定要花多少钱的时候,没有理由只根据当年的收入多少来计划,他们当然应该把其资产的升值部分考虑进去。

中国当前应优先发展消费信贷。一是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提高整个社会信用,消除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的后顾之忧。各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个人信用登记、评价系统的建立,降低消费信贷的风险,促进消费信贷供给的增加。二是减少不确定性预期,使消费者敢于接受消费信贷,解除后顾之忧,刺激消费信贷需求。金融机构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宽消费信贷空间,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深入消费市场调研,加强营销工作,真正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金融服务,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充分利用消费信贷方式,尽早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结构,进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经济增长。

五、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公共性财政转移支付。

在当前阶段,由于文化和习惯因素所导致的高储蓄率并不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改革国内的体制才是降低储蓄率的根本出路。如果要降低储蓄率,就必须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居民所面临的各类收入风险。社会保障的完善和政府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加相当于用政府的消费替代了家庭储蓄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居民的储蓄,扩大居民消费。

六、强化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让人民从国资收益中获得更多利益。

数十万亿的国有资产,每年能实现多少收益?收益又用到何处?这些问题都缺少透明度。政府应强化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将国有企业预算纳入到政府预算当中,接受人大的监督。让广大的居民能够分享到国有资产收益到来的利益。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