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提案第20100061号
案 由:关于加强珠三角区域内部合作,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的建议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理由:
电子信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珠三角的龙头产业,2008年总产值达14988亿元,占珠三角工业总产值比重26.7%,显示出电子信息产业在珠三角的整体实力。然而,该产业近年来在珠三角内部却呈现出产业重叠,同质化竞争趋势。首先,深圳、珠海、惠州、东莞都以该产业为龙头,而且都相当集中(2008年比重分别为 57.5%,31.5%,48.0%和26.7%)。其次,在广州等城市(除佛山、江门外),该行业都排在前三甲位置。可见,该产业在珠三角各地区之间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导致该行业难以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附加值严重偏低。例如,增加值率是反映产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增加值率严重偏低,2008年仅为20.9%,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现有水平,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珠三角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排名倒数第五位。
另外,珠三角各地区之间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产业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倾向。
建议:
一、加强领导,突破城市之间的制度性障碍
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降低城市间产业的同构系数,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关键在于打破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各种障碍,促进跨地区的投资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建议省政府加大领导力度,建立组织,强化调控产业全局的能力,打破各自为政的状况,促使珠三角各个城市进行深度合作。
具体措施:一是形成并完善各市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二是组织专门力量,对全省各地区带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三是改进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办法,对产业协商合作取得成效,提高了产业效益的,要加以奖励,对阻碍产业要素有效流动的地方政府,要加以批评和惩罚。比如在产业“双转移”过程中,把核心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周边城市后,如果综合效益明显,双方都应嘉奖。
二、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珠三角一体化
作为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要举措,广东省政府正在着手编制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这些举措无疑对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有重要作用。然而,除了“硬件”需要一体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软件”的一体化,特别是作为公共产品的制度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而且各地区要协调一致,做到“一致性降低”。比如,各城市间应避免相互以土地、财政优惠等政策作为吸引优质资源的手段,避免产业、人才等方面重要资源的低效利用。
三、整合资源,打造产业的商务公共平台
整合官、产、学、研各方资源,建立由产业内部相关企业和机构组成的策略联盟,由市场的力量推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及资源优化利用,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及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定位,形成产业利润分配合理、行业风险共担的机制。
建立珠三角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使之成为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投资、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信息的集散中心。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