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医疗改革先行先试的建议

2016-12-16 23:41:43 来源:广东政协网

17、提案第20100084号

案    由: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医疗改革先行先试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医疗改革是在全国医改政策指导下的探索性实验,我们应充分发掘本地区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合理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填平补齐现存不足,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根本上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全国范围内的医改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医疗改革的有利条件

1.经济和政策优势明显

珠三角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2年,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比国家方案提前了8年);而到2020年,则要“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刚要》还从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行措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政策、经济和时机上均为医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 乡镇卫生院分布合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对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布局做出了原则规定, 指出每一个乡镇原则上应设立1 个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从2006 年末广州地区番禺、花都、从化、增城4 个有农村建制的区市总计54 家乡镇卫生院的情况看,4 区市平均每个镇街1. 19 家,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每个乡镇有1 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的国家标准,且总体布局基本合理, 有效的覆盖了辖区群众。另外,对照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2006 年广州地区有16 家乡镇卫生院在规模上都已经达到了二级综合医院的基本要求。

  3.高水平医疗资源丰富

珠三角地区三级医院密集,全省大部分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都集中在了珠三角地区。二级医院层面,珠三角地区二级医院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显著高于非珠三角地区二级医院。密集型高级医疗资源可作为诊疗新技术的辐射中心带动社区和乡镇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

1.优质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医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广东省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而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又集中在大医院,这种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现状与本省疾病分布并不平衡,我省各地区的疾病,基本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占绝大部分门诊量;生育、肺炎、阑尾炎和骨折是主要住院原因,而这些病大多可以到基层医疗单位得到合适治疗。大城市中三级医院比例较大, 二级医院比例较少, 城市里医疗资源分布的各等级比例呈倒三角的现象,结果是高档次医院基础疾病的病人量增多,疑难杂症患者就诊困难或诊治不足,另一方面城镇中的中小医院病源不足,医疗资源浪费,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乃至自然萎缩。

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生中本科占36. 1%,大专占31. 2%,中专分别占21.9%;高级职称占10. 8%, 中级职称占30. 8%, 初级职称占52. 8%  。医生总体素质偏低,医生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 仍有无专业学历者,整体上未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到2005 年全国卫技人员队伍中杜绝无专业学历者”;医生职称以初级为主,仍有未评定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2005 年乡镇卫生院医生全部达到初级以上的要求”。

2. 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定位不明确

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立医院是政府发挥其公益性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 而政府的投入却明显不足。广东省财政支出由1980年的27.04亿元上升为2005年的2289.07亿元。广东省财政用于科教文卫部门的一般预算支出逐年增长, 其绝对数额由1980年的7067亿元上升为2005年的478.41亿元, 升幅有60多倍。但政府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未跟随财政支出的增长而增长, 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6.88%下降为2000年的4.46%和2005年的3.60%。全省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3.37%下降至2000年的2.78%, 2004年的2.60%, 2005年的2.2%, 严重的背离了国家“ 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的要求。政府卫生投入的不足, 直接导致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乏力 。

三、 珠江三角洲地区医疗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是推进经济、有效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监督和信息等功能于一体, 可以承担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和已明确诊断的疾病的防治工作。有调查研究表明, 60%以上的门诊病人可以在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解决,70% 以上的住院病人可以在社区解决或接受家庭医疗卫生服务照顾, 如能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 可以节省大约40%左右的医疗费用。因此必须建立基层医疗单位与大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对于普通疾病患者,原则上在当地就医,对需到上一级大医院诊诊治的重病及疑难病例,需经基层医疗单位同意后才能转至上一级医院治疗。

2. 统一调配卫生资源,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现行财政和卫生事业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体制,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在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短期内尚难以扭转, 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足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尤其是在基层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当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 加大力度扶持资源配置薄弱的乡镇卫生院, 优先满足其卫生资源配置需求, 提高其服务能力,在调整现有资源配置状况的同时将新增资源优先向落后地区倾斜, 改善资源配置区域不平衡和卫生院之间不平衡的状况, 促进各地乡镇卫生院协调发展。

3. 加强各级医院交流,提高基层医师诊疗水平

社区医疗环境较差,医生水平参差,看病不放心是大部分市民绕道社区医院的根本原因。因此,除了增加基层医疗单位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硬件设施及就医环境外,更要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配备技术过关的医生。建议①由政府出资,有计划地定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疗单位医护人员集中培训,学习全科医学知识;②鼓励三甲医院各级在职医务人员到基层医院定期工作,指导或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医疗水平;③允许临床医学专家多点执业、鼓励退休临床医学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教,以“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基层医院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④资助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医生报考在职学历教育, 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待遇,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生人才。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