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案第20100104号
案 由:关于合理分配我省初等教育资源的建议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初等教育重点发展战略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需要和选择。20世纪末“普九”任务基本完成。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2006年9月1全国人大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个法律进一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不设重点校、重点班,促进教师的交流,使我们的孩子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把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11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会上说,各地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的仅有四个地区;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60%。群众最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因此,如何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怎样给每个孩子一个公平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依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头等大事,花多少钱都舍得。在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差别巨大的环境下,择校、学位等名词成为目前很多父母为孩子上学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诸如:择校费、学位房等其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科学的发展观表现在教育上,不仅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才基础,而且更要强调教育本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我国发展现代化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广东省初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问题
(一)初等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全世界来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目前把这个比例定为4%只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事实上,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还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和发达国家比了。广东省在全国来说是经济大省,一直保持在全国的前列,因此对教育的投资也应该保持在全国的前列,然而调查发现,广东省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没有超过4%,并且城乡差别很大,不平衡。这对整个广东省的教育发展极为不利。现在的农村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虽然是一个重要进步,但学校的办学经费仍然十分紧张。长期的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富裕地区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以及强校与弱校之间差别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取决于教育事业,因此要适当加大对教育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
(二)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然而地方政府却没有切实实施该规定。目前广东省各大中城市就存在这类现象,等级制度变相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一项不完全的统计表明广东省一级公办小学有200多所,其中广州市和深圳市的省一级公办小学均有50所左右,佛山市有20多所,汕头市、中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茂名市也均有10多所,省内其他城市:珠海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阳江市和肇庆市等也都有几所省一级公办小学。省一级公办中学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公办小学、初中的等级制度不仅有违学生依法享受平等教育权利的规定,还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例如“择校热”。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的50多所省一级公办小学主要集中于越秀、荔湾等老城区,然而周边的番禺、萝岗、增城等城区却很少有分布。由此导致目前广州老城区的房价居高不下,这与广州十一五规划中“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思路,坚持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更新为辅的原则,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的思想相悖,严重影响了广州的发展。
(三)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城区的建立,学龄人口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然而教育资源的分布却没有跟上变化的脚步。人口导出的核心城区(老城区)教育资源相对过剩,而人口导入的边缘城区、郊区以及部分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教育设施方面,各区域内部的学校教育设施投入分布相对均衡,水平和力度比较接近,但不同区域的财政投入差距比较大,区际非常明显,新城区和郊区的学校实验室、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建设等投入都远远低于中心城区,有些新建城区甚至没有可供学龄儿童入读的学校。另一方面,在教师方面,核心城区教师待遇普遍比郊区和农村的要高,导致骨干教师分布不平衡,区际间差别较大,核心城区比例高,郊区比例低;省一级、市一级学校比例高,普通学校比例低。这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导致教育资源优势的学校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教育资源劣势的学校教育水平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教育上的更加不公平。中小学优秀教师无序流动产生师资力量配置不公。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这种“流动”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规律:一般都是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工作条件差的、收入待遇低的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的地区。
二、有关广东省初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加强对初等教育资金支出的绩效管理,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建立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机制。
初等教育资金支出的绩效的基本内涵是政府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政府教育资源运用的有效性。初等教育支出是一种财政支出,这种支出实际上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的初等教育服务。由于初等教育具有地方性公共品性质,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直接影响当地的初等教育发展水平,所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不同必然会带来初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到当地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初等教育服务水平。因此,分析初等教育支出绩效的区域差距,有利于从财政支出角度考查我省初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途径。政府财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财政支出了多少,还应当体现如何通过这笔资金的运作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应重点做好预算的科学化和支出的规范化,将财政资金向薄弱学校逐步倾斜,同时加大对资金运用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使有限的资金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义务教育属公共事业,必须由政府投入,随着地方GDP的增加,应该逐年增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应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使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落实,并尽可能地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标准,如:义务教育生均最低拨款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扶持政策。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范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逐渐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政府应重点扶持弱势学校,正确引导基础薄弱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使其逐步缩小与优质校的差距,开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局面。
对现有的教育资源重新合理分配,提高薄弱学校的竞争力。鼓励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重新分配闲置的教育设施,就近分享图书馆藏书等。在一定范围实行教师轮岗制,避免骨干教师向少数学校集中的问题,使教师流动起来,一方面,优秀教师可以在薄弱学校起到示范的作用,带动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缩小各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另一方面,经验不足的教师也可以在优质学校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
加强城乡学校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开展“送教帮扶”活动,通过名师共享、设施共享、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来扶持薄弱学校。例如,以某一地区为单位,实现该地区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该区域学校的特色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学校的协同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学校的协调发展。
教育资源均衡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平衡。教师的轮换制度是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之一。应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流动机制。按照优质校与薄弱校教师定期互派轮岗的制度,使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升初等教师的各方面待遇,均衡教师资源的分配,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好坏与待遇、社会地位的高低其实有着直接关系,待遇稳定了、社会地位高了,必然能吸引优秀人才来做教师。适当增加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吸引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邻国日本和韩国的快速崛起,根本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这两个国家所有的教师都是政府公务员待遇。我国《教师法》明文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公务员的工资,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一点提高,但还是远远落后于公务员的地位。在很多地方,“尊师重教”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很多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资不仅很少,有时候还有拖欠现象。据调查,日本公立学校,教师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实行校长“任期制”、“轮岗制”。同样教师也实行定期流动,一般说来在6年内都会流动一次,这对均衡校间发展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经济薄弱的地区,作用更为显著。由于师资均衡,在日本这么一个人口密集、各种竞争也极其激烈的国家,并无择校的狂热。所以在国内,特别是在经济强省广东省,可以率先试行教师公务员的制度,大力推动教师的待遇提高。从而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有效流动,使优秀教师在“流”向城区或条件较好地区学校的同时,又能主动“流”入贫困地区薄弱学校。
另外,教师和其他职业不一样,要备课和科研,他需要一定的工作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住房、周转房、宿舍等就是教师工作条件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要很好地解决。在城市地方性保障住房建设规划中,应该把中小学教师的住房也纳入其中,保障教师的住房需求,而且实行购房的优惠政策,同时把教师的宿舍建设列入教师规划当中。在地方层面上,可以采取政府主导、优惠转让土地,或者减免相关的费用、给予补贴,以及政府担保贷款等等,在县城为农村教师集中地建造住房,这样解除了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这对于鼓励农村教师能够下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没有物质资源的均衡化、没有激励机制的实施,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只能是一句空话。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