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我省流域水防治力度的建议

2016-12-16 23:41:43 来源:广东政协网

1、提案第20100118

    由:关于加大我省流域水防治力度的建议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要把防治污染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削减10%。同时,要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群众饮用水水源安全。”,《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出:“广东省目前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仍有近60%的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部分水体水环境质量较差,有26.1%的江河断面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全省生态与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粤北山区、粤东和粤西地区生态保持良好,50%的地级以上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在饮用水源方面,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广东环境保护公众网(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6月,广东省境内的23个主要河段,其中6个河段的水质低于地表水Ⅱ类标准,甚至有的河段处于劣Ⅴ类(惠州西湖)水质标准;而省内41个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只有24个水质状况属于“优”,其他均处于“良”或“尚好”状态,41个饮用水源地的水量类别只有6个属于“正常”或“比较充沛”状态,其他均处于“紧缺”或“比较紧缺”状态。广东省面临流域水防治的严峻挑战。

一、我省流域水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省内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2008年广东省污染源普查的数据显示,省内各城市尤其是粤东粤北,高污染的小型乡镇企业数量巨大。目前上海、天津等省市加紧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和深加工方向转化,与广东经济发展相似的江苏、山东、浙等省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广东工业一向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设备、技术工艺都很落后。

(二)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各城镇都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

目前,全省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的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

(四)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二、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关系。

首先要加快改造或淘汰落后产业,包括落后的钢铁、水泥生产能力、小型的落后的陶瓷、食品生产工厂等。2008年初佛山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上千家中小陶瓷企业或倒或搬,广东省政府、行业协会等甚至表示支持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外迁。而省内珠三角以外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和乡镇,落后的产业还大量存在;其次,大力发展新兴大型的现代化的产业。投资90亿美元的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湛江拉开了帷幕,而第二届粤东侨博会签约530亿元,一些重大项目将在粤东投资、发展。

(二)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三)人工湿地治理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流域水所经过的一些乡镇和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巨大,而镇一级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所以每年这些生活污水就从各条支流汇入江河,对江河的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目前江河上游乡镇经济相对薄弱,在建设和运行污水处理厂存在较大困难的情况下,采用人工湿地治理生活污水不失为较好的选择。人工湿地治理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但运行成本低,适合乡镇污水的处理。

(四)加强管理,启动经济杠杆,加大实施排污收费制度。

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从保护城市水源水质并逐步完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走市场化的路子,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一方面可以迫使企业为实现其经济效益而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或再利用设施,减少污水的排放,另一方面征收的费用可以弥补污染治理费用的不足,提高治污率,从而减轻水体污染。据广东省建设厅汇报,“广东2010年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或与水费捆绑”,这非常有利于流域水的防治。

(五) 创新环保合作机制,设立“区域环保合作基金”。

我们建议通过设立“区域环保合作基金”作为政府环保部门流域水防治工作的有益补充,对政府环保部门开展流域水防治工作进行协助。可以在我省的大江大河流域设立环保合作基金,如“珠江流域环保合作基金”、 “东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等环保组织,基金会可以采用香港的基金会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体制。政府环保官员进入基金会理事会,除此之外邀请世行或亚行的专家,以及国内或国外的环保专家进入基金会理事会,共同决策。而基金会的监事会则吸收本区域重要的环保NGO组织负责人、各大媒体环保线的记者和评论员、四地的议会代表进入。基金会每年向全社会公布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专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就每一个治理项目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基金会对水流域环境治理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建立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数据库,并建立全面完整的监测网络,并将相关数据库对全社会公开,除了可让数据全社会共享外,亦行社会监督之实。同时制订各个流域环保总体规划和项目推进计划,由理事会通过项目的优先秩序和进度。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