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案第20100122号
案 由: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建议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积极实施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先后出台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实施全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导意见等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有力地引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经济增长靠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模式转变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近几年来,广东省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发展质量效益得到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今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预计全年可完成年初确定的9.5%预期目标;工业品内销同比增长22.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59.1%;今年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51%,比全年预期目标多降了0.8个百分点等。
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与发展需要还很不匹配,区域产业结构还很不均衡,产业内部专业化、精细化、模块化等高级生产经营组织形态还没有建立起来,等等。
办 法:
一、创建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政府在结构调整中怎样引导企业干什么和不干什么,必须靠体制机制。一是政府部门要创建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利益机制。企业是追求利润,为利益而生存的,要顺应这个规律,研究有哪些利益机制可以促进企业主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税收手段、价格手段、财政手段等方面拿出有力措施,并利用好这些利益机制,创造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环境,促进结构调整。二是政府要创建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机制。要从哪些产业要优先服务的领域,哪些产业不赞成发展,企业遇到困难时如何协调,以及如何打造信息、公共技术等服务平台等方面,确定政府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有哪些措施,为企业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有了合适的利益机制和服务机制,就可以把结构调整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
二、继续推进“双转移”、“双提升”战略。要着力解决“不会转”的客观困难和“不愿转”的主观阻力,促使政府和企业双方都“热起来”,推进“双转移”、“双提升”战略走向成功。妥善处理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鼓励原城市区域内大型工业企业向新规划的工业园区转移。对搬迁企业,除了按其厂房土地的评估价值给予正常补偿外,还应考虑在原址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中给搬迁企业提留一部分作为企业重建的补贴。企业搬迁后的地块若用于公益性项目,则参照同类企业同等地块出让所得的净收益,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加大对落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帮助落后地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淘汰工业落后产能。政府在工作导向上,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完善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政策措施,给创业者以良好平台。对仍有盈利的落后产能,也要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并转。新项目建设要同时配套切实可行的环保设施。节能减排不能达标的项目,要一票否决。
四、推动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与信息化。要高度重视服务型总部经济、功能型房地产业、咨询型点子产业、管理型孵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网络型软件产业、复合生态修闲业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全球产业结构正朝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方向发展。广东在安全、应急、产业、节能降耗、民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种种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大信息化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要善于通过制造产品服务化提升出口竞争力,把“制造品贸易”变成“制造服务品贸易”,使广东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服务基地、物流服务的基地、医疗服务的基地、汽车服务基地、IT服务外包基地以及云计算服务基地等若干基地。
五、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要引导企业加大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增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帮助企业或行业协会建立起有效的行业性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机构,解决行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共享的问题。鼓励使用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把科技创新成果(如专利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的产品)优先纳入招标采购目录,对已实现产业化的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为技术产品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给创新者以有力保护和支持。
六、加大教育培训投入。产业结构转型必须在人力资源储备上,尤其是人才资源存量上与之发展相适应。随着近年来长三角、京津冀等有实力的区域发展起来,人才的多向选择使得广东的人才储备受到挑战。高层次人才匮乏,对广东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要下力气改善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高层次专业人员、技术熟练工人的培养和农民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