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案第20100130号
案 由:关于发展蓝色经济,增创广东经济新优势的建议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再认识进一步加深,世界各海洋国家和地区也在各自加强着对海洋经济运行的管理、监督、评估和保护,并在宏观上把握对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传统的海洋经济相比,蓝色经济有着更加科学、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更加注重于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优势产业;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强化生态建设、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
一、广东具备发展蓝色经济的坚实基础
广东省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和自然禀赋以及海洋经济的规模也位列沿海各省前列。
1、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禀赋
广东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气候区。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物质循环迅速,有利于陆地和海洋形成一个旺盛的、强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广东的海洋国土属南海的一部分(也是没有国际纠纷的部分),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
广东的海域位于南海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是亚热带性海洋。其东北部海域是著名的黑潮暖流和南海暖流的主要活动区,而且红海湾和万山群岛外海又是重要的上升流区,加之珠江、韩江等众多入海河流、海水的营养物质丰富,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高,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海域广阔,既有深水海区,又有浅水海区和沿岸淤积迅速的海滩海涂,岸线曲折,多港湾,河流众多,径流量大,岸滩发育,滩涂面积大,是可贵的后备土地资源。南海有锰结核生成,滨海矿产多,发展高科技产业大有可为。南海北部油气资源丰富(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2007年,又发现了储备巨大(十亿吨)的可燃冰。广东海岸呈现岬湾相同格局,岸线显得比较曲折,有大小港湾120多处,不仅是发展浅海和远洋捕捞以及海水养殖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胜地,而且也是内陆通向海洋的门户。
2、强大的海洋产业经济
广东省具备了加快发展蓝色经济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要素。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面向东南亚,扼来往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交通要冲,即是我国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国沿海南北航线的必经之地,是物流、人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通道,具有优越地理区位优势。
广东省海洋总产值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1/5。特别在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仍有自己的优势。目前,广东已形成以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五大海洋产业为主体,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全面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
二、广东发展蓝色经济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2、传统海洋产业技术装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率不高
3、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不够理想。如滨海旅游业、油气勘探、开采、加工等。
4、第三产业发展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特别是海洋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业、公用事业等。
办 法:
一、建议在省政府设立一个专门领导、协调全省海洋事业的领导小组,抓紧制定和实施全省蓝色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各主管部门履行综合管理、协调监督职能,使海洋渔业、港口、运输、海上石化、天然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发挥整体协调发展、综合开发与保护的新优势。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大力引进、培养涉海科技人才,依靠“科技兴海”战略,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纵向协作、横向联合,组织省内外海洋科研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驻粤相关央企联合攻关,形成广东省发展蓝色经济的科研、科技服务体系,抓住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优先全局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综合开发效益。针对南海的区域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开展有针对性专项工程技术研究,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形成南海开发所需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快深水勘探开发重大装备建设,将重点放在深水钻完井工艺技术、深水浮式平台技术、深水管道和深水立管技术、水下生产系统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等方面研究。
三、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及五年计划时,要“海陆一盘棋”,加强可行性研究力度,从提高全省海、陆一体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综合统筹,大力保护海洋资源,加强平时的综合管理、监督的制度设计,做到开发、利用、保护同步。
四、建立和健全海洋监视,监测网络,逐步从近海走向深海,全力配合国家建立天——空——海面——水下——水下地质层多维观测平台网络建设,实现气、海观测数据共享、设备共享,特别要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利用最新科技产品完善、增强防灾救灾体系,提高预警及应对灾害能力。
五、拓宽渠道,拓宽门槛,引进民资、外资,加强与国外同行、同业的联络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跨行业、跨地域合作,共同参与开发海洋高新产业。
六、树立“三个转变”的战略思想
从传统海洋开发到现代海洋开发的转变。开发重点从渔业、盐业、运输、造船转移到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广泛吸纳、培养涉海科技人才,扶植科研院所,培育海洋高科技术型产业和产业开发如制药、海水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可燃冰等。
从“以海养海”到“以海补陆”、海陆共同发展的转变。既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力及开发新产业,又要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海陆比翼齐飞。
从粗放型开发到生态式开发转变。生态式开发即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维护生态平衡;按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物质循环式的开发利用。
七、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善。
提升海洋农业(牧业)高端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完成海洋农业向良种化、工程化、规模化、安全化、精准化和产业化的技术跨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摆脱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解决行业间用海矛盾突出,海洋开发的整体效益差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