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案第20100145号
案 由:广东药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提 出 人:郑尤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中国药膳学,是研究药物和膳食结合,防病治病、壮身强体、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健康养生、防病治病的精髓所在,是中医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身体健康、创造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广东是美食大省,以“吃在广州”闻名天下。2010年恰逢“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广东举行,大力推广药膳,不但在宣扬传统文化、展示广东多姿多彩的美食方面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对相关的药材产业等的发展,有着不可估计的推动作用。
广东各地方的民众,历来重视健康养生的饮食,并针对不同时节、不同体质和防病治病的需要,进行各式各样的中医药膳调治,另外,广东药材丰富,四季温和潮湿,适宜药材的种植,现全省种植的药材有三十多种,能够进行中医药膳的品种有二十多种,从外省调入的药材有三十多种,所以药膳的发展,推动了多方面的发展。
存在问题:
1、药膳产业发展的障碍
多年来,中国传统的药膳因为文化转型和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冲击,失去古老环境和传统文化支撑的大气候影响,受到严重的阉割、扭曲和贬低,不但发展迟滞,且已到面目皆非的地步。中医药膳面临着被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所替代的生存危机。中医药膳与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不能用一种文化为指标去度量另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认的,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中医药膳讲究人的阴阳平衡、季节不同、病情所需而进行辨证用膳。
中医药膳所用的“食品” 或称“药品”与现代医学(即西医)的“食品”与“药品”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为通用的同一品种,卫生部曾明文发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76种物品(均为传统中药材一后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113种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的59种物品名单。很多地区药监和卫生部门即依据此名单对中医药膳食疗进行生搬硬套的管理,这使得包括传统补益中药材人参、鹿茸等在内的主要中医药膳食疗的原料,在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的情况下禁止应用。卫生部还专门发文禁止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法定中药材胎盘的药膳食疗应用。像我省粤西某地药监部门曾经整顿因在食疗中加入中药“杜仲”和“鹿茸”的食肆,这些管理规章措施用于保健食品就无可非议,但未必适用于应分隶于餐饮业或家庭烹饪膳食范畴的中医药膳食疗。按国际管理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标准,用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的模式机械的让中医药膳食疗与国际接轨,来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等于是按照西医的思路来要求中医药膳食疗,这是行不通的。应该提倡在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经验对药膳进行研究创新,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的现代化。
2、药膳产业管理体系的松散
现在的药膳,还只是中餐业中的点缀,还未成为有重要地位的主流分支产业。既无宏观的统一步调的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又无行规业约,还未建立起科学的符合国情的管理体系。在行政上,卫生、药监等相关部门则依据国家有关普通工业包装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来进行管理,有些地方较为宽松,有些地方较为严格。这使药膳食疗的发展呈现出清淡、松散的局面。
目前,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学界现有国际药膳食疗学会(香港)、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等三个全国性学术团体。长期以来,这三个学会为我国中医药膳食疗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各自拥有一支(其中有交叉)专业队伍。但由于三个学术团体宗旨相同,专业领域、学术活动相同,甚至组织机构也大同小异,无形中导致了我国中医药膳食疗队伍力量的分散,甚至还有的团体为了突出特色以别其他,不惜在名称和学术活动中加上现代食物营养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内容,类似于选择“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变相地抛弃了中医的内核精髓,结合的仅是一些可以为西医所用的药物和疗法。我们不应该再在药膳行业的发展中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了。
办 法:
建议:
1、建立“中国药膳行业协会”,完成学术团体到行业组织的过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需求,开辟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发展新局面。
中国药膳行业协会应是行业管理组织,作为政府与中医药膳食疗生产经营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既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也是实行行业自律和维权、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同时兼有开展学术研究,转化科研成果的职能。政府和企业都是协会的服务对象,其角色定位应当是做中国药膳行业发展的设计者;行业政策的建议者;业户利益的维护者;协会会员的服务者,实现自律、管理、维权、沟通、协调及服务六大功能,进行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受相关部门委托承担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协助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并开展相关评审认证。
2.进行资格认证,规范资格认证。我国现存三个全国性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都曾程度不同的对经营业户的经营资质、专业人员的技术资质及产品资质等进行过认证。但这仅是团体内部的不具法规效力的认证。
严格意义上的认证是由认证机构实施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认定的依据是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认证的结果是由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形式,来证明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要求。所以必须由专门的认证机构来进行。目前全国共有110多家认证机构获得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授权而进入认证机构目录中,而我国3个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尚不在其中。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建立后的当务之急,是依靠这三个学术团体的专业力量,取得政府对中医药膳食疗领域的企业经营资质、业者技术资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资质的国内唯一正式认证资格,以具权威性。
3.适当时机进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根据2003—1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术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药膳行业就属于这一类。
广东作为文化、中医大省,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作为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药膳行业,既是历史文化“遗产”,又是鲜活的医学科学。“申遗”实关中医药膳食疗的生存和发展。最近,我国粤、港、澳三地把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食疗珍品——“凉茶”申遗成功,其中包括54个凉茶配方。而前些年因为“凉茶”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而标示有清热、祛暑、解毒等功能,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经营并通报批评,还予罚款,并一直在打官司,闹得乌烟瘴气。现在申遗成功,一切云消雾散,畅行无阻。中医药膳食疗存在很多相似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申遗成功,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优势与特色更多地为人们所接纳,新的卫生健康保健模式正逐步建立,中医药膳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有望重新认识与飞跃发展。2001年亚运会在我省的举行,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坚持原创性为根基,国际化为动力,人类健康为本,传承与创新并重,构建药膳行业发展的强大平台,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与规范的药膳基地和市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膳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的份额。另外,在发展中形成一批中医药膳的通用标准,初步建立区域性注册协调体系,争取在广东省率先建立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培训区域中心和示范中心等,以促进中医药膳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