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案第20100198号
案 由:关于在市政建设中广泛采用生态环保型透水材料的建议
提 出 人:民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市政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抓手。在市政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市政建设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对新技术的认知和了解不足、缺乏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等各方面原因,目前在我省市政建设中还没有做到广泛采用生态环保材料,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我省建设生态城市的步伐,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广东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瓶颈
热岛效应日益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气候现象。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市区的热岛效应也日益明显。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
降水强度加大,暴雨季节内涝严重。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一年中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受大区域气候因素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起,全年85%的雨量集中于4~9月,降水时间逐渐集中,降水强度有所增强。封闭型的城市地表,在暴雨时因排水不畅,雨量过度集中造成路面积水、内涝,引发地质灾害和衍生灾害,扰乱社会正常经济活动,带来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导致道路积水和低洼市区内涝的主要原因是排水不畅,其直接原因之一是市政建设中大面积采用不透水材料。
地下水资源日渐衰竭。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问题严峻:一是广东省各地区私采地下水情况比较严重;二是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尤其是过量抽取;三是建筑物和不透水材料铺装形成的封闭型地面阻止了地下水补给路径,地下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这些因素导致城市地下水资源状况恶化——水量日渐衰竭、水质恶化、水位越来越低、引发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灾害,沿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倒灌,给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困难。
2、生态环保型透水材料的特性和优点
透水混凝土具有透气性、保水性、通气性,容重小、强度高的特点,其作用表现在:
防洪、排水、蓄水。暴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避免城市内涝和道路积水。同时,其蓄水功能可有效为地下水提供补充。
提高路面行车安全性和通行舒适性。透水混凝土具有排水迅速、抗滑、噪音低的特点。如表1所示,采用高性能透水材料铺装的人行道,交通事故减少85%,大孔隙率路面材料能有效降低车辆行驶时的路面噪声,创造舒适的交通环境。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采用透水工程材料铺装城市各类地表,由于其独特的孔隙结构,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盖的地面,能较好地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
促进环保、优化城市环境。大孔隙率的透水工程材料能吸附城市污染物(如粉尘等),减少扬尘污染,并能对地表污水起过滤作用。
透水铺装对比不透水铺装几项功能效果 表1
功 能 项 目 降低路面温度 降低路面噪声 雨天高速公路 城市洪水削减率
交通事故减少
数据及说明
注:上表根据日本、奥地利资料整理
办 法:
在市政工程中广泛采用高性能透水材料,可有利于解决我省城市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建设节能减排生态城市。
1、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透水工程材料的应用。在城市市政建设中广泛采用高性能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政府投资项目要积极采用透水工程材料,有计划地在新建工程项目中推广采用创新型透水工程材料,同时抓住建成区改造时机,在改建项目中加大推广采用创新型透水工程材料的力度。大力支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发项目采用透水材料,如房地产开发、工业区新建和改扩建、物流基地建设等。
2、在污水处理和河流的治污工程中采用高性能透水混凝土。将透水混凝土运用于广东的污水处理和河流治污有着非常紧迫的战略意义。在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既可以透水混凝土为基础,采用高科技生物技术和特殊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也可用于水工建筑和排水系统反滤层和河流治污。
3、制定推广实施计划,积极试点、稳步推进。透水工程材料是成熟技术,但是,广东尚处于起步阶段,宜先试点取得经验,再以点带面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就项目而言,应以政府投资影响大的公用设施项目为试点;就地区而言,建议把广州、深圳作为试验区。
4、明确政府部门职能,加强协调管理。透水工程材料推广应用涉及建设、规划、交通、水务、城管、工务、国房等多个政府部门,应明确省建设厅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其他部门的统一协调和业务指导,共同推进创新型透水工程材料的应用,避免各施其政、各行其是。同时,建议把推广应用透水工程材料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并进行考核。
5、加强规划,大力开展试验与应用研究。在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原材料、基础技术等)加快开展试验研究和开发应用,编制适用于本省的设计方法、技术规程和施工工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标准。加强规划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透水工程材料在我省的推广应用。选好工程项目做好示范推介工作。此外,加大宣传力度,有计划地对市政建设人员开展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