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大学生争当公务员的建议

2016-12-16 23:41:4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00288

案由:反思大学生争当公务员的建议

提出人:林秋城(1)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内容:

 

据初步统计,2009年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2008年的80万大关,达到了104万之多。同时,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也是三年来首次超过4000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一职已经有4584人争报。较之2008年最高供需比35921“更上一层楼”。将公务员考试称之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再形象不过。考公务员,超过世上任何考试。报考人数与报考职位数比例之悬殊,及几千人争考一个职位的现象,我想一定是世界所罕见,古今之奇观。什么考大学,考研,考博,考留学……,与白热化的考公务员相比,均黯然失色。那么社会上为何会形成如此畸形的“公务员热”?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前几天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中国大学生待业率达15%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据我所知,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统计是以高校为基础的,而高校的统计,一般出于标榜本校是如何的好这方面的考虑,所以统计的就业率比实际就业率高出不少,有的甚至将临时工、钟点工、实习工都算做就业。当然,职位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过,我们一般理解的就业,是比较稳定,专业比较对口,有一定知识含量,有一定发展前景,薪水说的过去的工作,而不是朝不保夕、说辞就辞、拾遗补缺、工资拖欠、保障无着的短工或零工。

第二,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本身的吸引力。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特殊转型期,其表现就是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活都感到不稳定,最明显的就是下岗失业现象。而公务员则相对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工作,也有稳定的收入,而且社会保障又很健全。公务员身份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说这是一个标签式的身份,在目前的社会中公务员属于优势群体。

第三,教育环境与实际需求脱节。“公务员热”的形成也不是偶然。首先说教育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大约是2500万左右,如果说以前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那么现在就转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的供给量特别大,就业的形势就很严峻。同时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接,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不是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而是根据本校所谓的师资力量去设置,有什么人、有什么名教授就设什么专业或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中并不需要,自然难以就业。还有就是有些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办学特色,其课程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这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第四,“官本位”等观念的影响。很多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对于报考公务员乐此不疲,其中很多都是看中了公务员的身份、收入。因此,应该改变这种观念,中国大学生还不太接受灵活就业,可以说“吃官饭”的观念还很牢固,这也导致公务员的报考人数连创新高。还有一个就是“官本位”思想影响,在我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现在一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表现得很明显,就是想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管理者。再者就是媒体对公务员考试的宣传,激发了人们的热情。

 

办法:

 

为此,现就如何防止“公务员热” 现象进一步加剧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规范管理,明确考核机制。由国家人事部门、地方人事机构出台公务员相关的选拔、录用、核实、进出机制。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提高公务员水平。促进公务员队伍的自然流动、良性循环,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形成梯次来储备人才。  

第二,完善社会福利机制,缩小社会保障差异性。由社保部门、工会等相关部门依据现时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缩小社会保障差距。

“社会保障的差异性和不完善是导致人们向公共资源集中行业倾斜的内因所在”。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政府机关和企业之间,纳入政府体系的公务员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保障,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从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到住房公积金,还有生育保险、各类津贴,这些所有的保障体系为公务员筑起了牢固屏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涌出的大小企业,并无法给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们提供足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尽管中央及各级政府出台各种政策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各种福利保障,但仅仅依靠企业本身,要实现这个目标是漫长而艰巨的。而缩小甚至统一全民的福利保障是杜绝“公务员热”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转变观念,加强引导。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为途径,媒体为引导。政府部门通过逐步完善就业信息管理,通畅信息流通渠道,完善就业体系。学校等教育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抛弃“闭门造车”的做法,培养适合需求的专业人才;我国历来都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这种观念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改革之初被淘金大潮所覆盖,但随着我们进入高风险的社会,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市场吸引力进一步下降,这种观念又再一次抬头。媒体的大肆宣传也一定程度上催化“公务员热”,当然媒体作为宣传通路、舆论监督的功效报道这些无可厚非,但过度渲染也催生了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情。

第四,改善学生创业环境。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缺乏缺乏一个整饬有序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

因此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教育培训部门联合起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金融支持、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的等服务的创业环境。无疑是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虽然大学生考“公务员热”在短时期内不会降温,但只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做调整,相信假以时日社会结构将从“金字塔”型向成 “橄榄”型构架转变,也就是中间阶层占有很大比例的时候,“公务员热”会有一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