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类案号:提案第20100310号
案由:关于发展再生金属产业的几点建议
提出人:关翰琴(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对铜、铝等有色金属消费的快速增长,其原料静态消耗甚至已不足十年。如何保证我省有色金属的需求,又要完成国家制定的节能减排20%的目标,我省有色金属工业除了走再生循环利用之路外,已无可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步复苏,我省原有的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的弊端已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
1、废金属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现在已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各主要供应国纷纷出台措施,限制废金属出口,我省再生金属产业继续依赖大量进口高品质废杂金属来支撑金属的供应已不大可能。再生金属产业作为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补给,其企业一直被国外废料货商捏住生产原料的咽喉命脉,导致产业发展屡遭瓶颈,难以突破。再生金属企业的生产原料主要依靠国外,把国家利益建立在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上毕竟不是长久之策。
2、资金链条断裂,企业孤立无援。金属价格暴跌使企业亏损不断加剧,要想重新组织经营活动,最大的难题是流动资金紧张。但一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二来我省的再生金属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实力不强,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很难迈过银行设立的高门槛。
3、再生金属产业占据着“拆解”主导地位,却居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和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产业链延伸的瓶颈。我省再生金属产业虽然已达到相当规模,但是还存在着技术不精、人才不足、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尚未形成等问题,在产业结构和行业整合上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现阶段我省再生金属产业中从事拆解的企业多,从事有色金属深加工的企业少、档次低,而直接利用废杂铜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更少,产业链较短。大多数拆解企业只从事于再生金属行业中的某项业务,普遍存在经营和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经营和生产的队伍,没有一整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生产效率低下。而从事有色金属加工的企业中,其产品也以普通的加工材居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由于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制约拆解企业向有色金属深加工发展,未能形成产业链延伸的趋势,导致我省再生金属企业普遍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4、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制约着再生金属产业的发展前景。我省“清远铜”产量占中国再生铜的三分之一,其报价可以影响全国铜报价,进而影响到世界铜的报价。但“清远铜”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报价体系,更缺少一个权威的信息平台。许多“铜老板”对信息的掌握还比较匮乏,很多人还只靠一份《灵通》的单页获取信息,而不习惯使用更快捷、更有效的现代高科技手段,这势必严重制约再生金属产业的发展前景。
5、2009年 4月开始,广州海关临时对废旧金属进口报关规则调整,整个广州海关管辖的所有港口对废旧金属整顿2个月,停止一切报关工作。海关的突然政策改变,导致企业积压在香港港口和广州海关约30000条货柜(约75万吨)。货柜积压的寄仓费与租柜费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成本,全省企业每天要承受付高达四千万元左右的柜租,导致进口企业大量亏损,货物积压港口,下游深加工企业缺乏原材料,产业链断裂,给整个产业带来的严重打击不亚于金融海啸。建议:
办法:
1、要改变再生金属产业的生产原料过分依赖进口现状,把应对危机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国外进口与国内回收两手抓,拓宽原料来源。国内的回收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则一直不是特别规范,最近这两年,国内已加大力度加强建立规范的国内再生金属的回收体系,我们可以学习国外或香港的做法,建立城市资源回收体系,充分发掘国内资源,国外国内一并开发,两条腿走路,相信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金融海啸对我国再生金属产业来说,是危机也是转机,是再生金属企业突破现有产业瓶颈,迅速发展产业上游环节的好时机。针对我国再生金属企业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废旧金属的特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走出去”,到国外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充分与国际市场接轨,完善产业链上游网络建设,实现“回收——拆解——再生”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国家加强建立规范的国内再生金属的回收体系的大好时机,紧握战略资源上游命脉,摆脱国外对进口废旧金属一手操控的局面,拓宽原料来源渠道,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建立正确的产业发展理念,配合适当的招商引资计划,发展壮大再生金属产业。广东省应明确再生金属产业的发展目标和理念,以壮大产业链为目标,淘汰落后产能与引进高效能、高附加值企业同时并进,形成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链。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应以产业链招商为主,有助于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真正的“园区里拆解、园区里再生”。抓住现有再生金属产业集聚和双转移政策这一难得的机遇,在继续做好引进战略性投资工作外,还需要重新整合省内再生金属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
3、通过粤港澳行业商协会的沟通联系,实现行业内信息互通、友好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积极作用,合力推动粤港澳再生金属产业协同发展。由于港澳投资者对内地政策、办事手续等多方面的不了解,造成投资者难以投资、举步维艰的局面,但粤港澳行业商协会的友好互通将能有效打破此僵局,通过商协会互通友好,内地商协会为港澳企业到内地投资提供指引及协助,降低企业信息成本,同时港澳商协会为内地企业“大胆走出去”提供渠道及支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粤港澳行业商协会协同发展,共同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实行行业自律,同时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时刻关注产业发展,反应企业诉求,力争为再生金属产业的发展提供宽松良好的环境。另外,内地行业商协会应以港澳地区商协会为榜样,强化商协会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提升其影响力,将有利于维护行业利益。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设施,为港澳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该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保护企业自有知识产权,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和投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系统的实施与推广将能为企业解决劳工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加上完善园区内工业配套设施及生活娱乐设施,有利于留住人才、留住企业。
5、海关对再生资源经营企业,积极立足产业贸易现实和特点,从申报、监管、通关等环节,科学制订申报规则,坚持以企业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优化经营环境,与企业共渡时艰。通过建立正式的沟通渠道,建立一个制度化的联系机制,便于海关掌握企业的经营状态,也便于企业及时了解监管政策的调整变化。海关等重要部门出台政策应有缓冲期,提早三个月或者半年先公示,让企业了解政策调整,避免出现临时调整制度,停顿调整等劳民伤财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