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10004号
案 由:关于ECFA签署后粤台农业合作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2010年6月,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其中涉及早期收获项目中的大陆对台湾18项农产品零关税进口,在这种背景下,我省应在农业政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护我省农民的生产收益,利用ECFA的签署寻找机遇,优化和调整我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让粤台两地的农民都享受到ECFA带来的好处。
ECFA签署后广东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台湾农业,目前广东省农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有:
1、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首先,我省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先进省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农业技术研发体制不完善;再次,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2、缺乏法律保护、激励政策等。在技术创新方面,我省没有有效的政策法规激励,容易导致技术研究项目的中断和终止,部分农业研究机构为研究而研究,为项目而研究,为成果而研究,大量成果束之高阁,形成资源和资产的浪费。而惠农政策也无法起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效果。
3、我省的农业产品缺乏特色,没有自主品种。我省的农业属于粗放型农业,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缺乏组织、规划,无法形成特色,无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树立品牌。
4、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市场结构简单。我省农产品出口市场构成相对单一, 对港澳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从而增加了我省农产品出口市场风险。
5、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差。我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生产组织松散、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关于ECFA签署后粤台农业合作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和发达的台湾现代农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台湾农产品的总量相对不多以及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同,ECFA的签署对我省农业的直接冲击应该较小。但我们应该抓住ECFA签署后粤台农业合作进一步加大的机会,积极引进台湾的优良农产品品种,学习和借鉴他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法律法规支持、科技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法给广东农业带来新的突破。
(一)、发展精细化、规模化、技术化农业。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农产品产业带,将以往的粗放型农业转型为精细化农业。二是突出专业化和集聚发展。通过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形成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一批名牌农产品的种植带、养殖带。三是应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尤其关注与市场、生产、生活相结合的产品开发和创新。
(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加强双边合作。我省应建立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台湾的农业知识产权,保证台湾农业科技技术的安全性,打击以任何非正正当手段盗取台湾农业知识产权的活动,同时以发放补助、加大我省向台湾的市场开放力度等方法鼓励台湾开放市场,使得台湾放心向我省降低技术门槛甚至敞开市场。
(三)、建立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除了向台湾引进先进农业科技技术,还要靠我省自主的农业研发创新,而以往的事前奖励与不强求机制容易导致研究中断或终止,应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加强事前拨款、事中配套,加入事后奖励的机制,从根本上鼓励自主创新。
(四)、制定有效的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收到了显著成效,但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补贴抵不上成本上涨,农民收入来自于政策性因素不多。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效保护农民(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组织,并非专指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利益,首先,农业补贴的发放应该到位,发放的方法也应调整,除了直接补贴,更应该设立价格补贴,投入品补贴等。另外,在当地创办新型农业企业时,应优先考虑为当地农民(这里指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安排就业,以及安排农民培训再就业等方式。
(五)、发展特色农业,创立自主品牌。品牌是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我省有不少农产品是在无污染情况下生产的,农产品的口感和品质都很好,但这些优势未能广泛向社会宣传,产品优势没能转化为市场优势。我省农业和进出口贸易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农产品认证组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邀请进口国市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来我省进行实地考察,推介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同时积极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展览,宣传本省优势农产品,扩大本省出口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对品牌产品进行商标注册,用法律的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原产地保护工作力度,维护品牌的特有价值。
(六)、重视劳动力的培养,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广东是农业大省,要想加快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首先,加强农业人才的规划与培养.我省可以借鉴台湾经验,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安排人才培养计划,并保证学科设置与当地的农业特色以及农业企业所需相结合;其次,加大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力度,把农业职业教育支出列入本地的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再次,让政府从政策导向上引导职业学校、用人单位等参与农业职业教育,使农业科技教育走向市场化;最后,加强粤台农业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实现粤台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时也为粤台农业产业对接提供人才支撑。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