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10007号
案 由:关于进一步改善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维护环境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固体废物特别工业固体废物中有大量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环境难降解、容易在食物链累积富集的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我省与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有关的突发环境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信宜银岩锡矿项目尾矿库溃坝重大环境事故、北江镉污染、韶关大宝山采矿污染、汕头贵屿和清远龙塘电子废物拆解污染等,对环境安全和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国际范围内,匈牙利铝厂尾矿库溃坝污染多瑙河事故也引发了世界性的环境危机意识。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危险废物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尽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针对其管理相对于废水、废气较落后状况,加大了工作力度,先后制定实施《广东省高危险废物名录》、《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强固体废物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政策,省危险废物处置示范中心和深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但当前我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现状仍非常严峻,强化控制与管理已刻不容缓。
一 当前我省工业固体废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目前我省工业固体废物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我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受到技术水平和经济投入等约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利用水平较低。据统计,我省每年产生工业危险固体废物量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上千家,危险废物的持证经营单位超过100家。管理不善的话,这些企业就是环境安全的定时炸弹。而且,伴随我省工业适度重型化发展战略,未来几年,我省核电、石化、造纸、钢铁、装备制造等行业将加速发展,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产生更多的固体危险废物;随着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深入实施,危险废物存在逐渐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的风险。广东省是电子垃圾进口大省,由于电子固体废物管理存在许多空白,一些零散、小规模、低成本处理处置固体废物活动猖獗,大量的废电器、废线路板、废塑胶、废电线电缆被露天焚烧,或作简易处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中南海大沥、潮阳贵屿、清远龙塘等地是典型的代表,并已被媒体多次曝光。十一五以前我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放在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十一五完成后,我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有所好转,大气环境质量也基本稳定,目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固体废物污染,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问题。
2 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情况不尽理想
根据广东省“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内,将投入约238亿元用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包括6个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5个区域性废旧电子电器集中处理中心等一批项目及对现有处理设备的升级。至2010年,基本实现固体废物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要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其中危险废物要基本实现安全处理。十一五期间,列入规划的五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只建成了省危险废物处置示范中心和深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广州废弃物处置中心、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粤西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至今仍未建成。当前及未来几年,电子废物进入报废高峰期,预计每年报废1200万台以上,折合电子废物112万吨/年,但我省收集处理体系不健全,规范拆解、处置能力明显不足。随着我省污水处理能力剧增,污泥产生量巨大,预计到2015年污泥产生量将超过300万吨,目前约90%左右的污泥以填埋方式处理,大多不符合无害化处置要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难以按期完成。
3 相关执法和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我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起步晚、起点低,在传统的生活垃圾和一般工业废弃物尚未有效处理的情况下,我们又面临着电子废弃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新化学物质等现代产业带来的工业固废污染问题,使得固废污染防治难度加大。近年来,我省各种非法处理和倾倒固体废物、露天焚烧固体废物等违法行为仍屡禁不止,无证经营工业固体危险废物和将危险废物交无资质单位经营的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目前,我省对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和冶炼等行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仍难以完全到位,超标排放和偷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已投入使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二次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加之不规范拆解电子废物、非法利用危险废物、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等行为屡禁不止。尤其在我省山区仍存在大量的乱采矿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水、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并长期积累,日益成为影响我省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加大相关执法监管力度。
4 缺乏有效的工业固体废物回收体系
目前我省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工业固体废物回收体系,也未建立相应的分类回收标准,回收渠道不畅通,使得大部分废弃物无法回收利用,回收的废物其再生利用价值也较低下。由于广东省内废电器等电子废物回收处理,尚未有系统完善的回收处置管理措施,因此大部分处于无序状态。目前,尽管广东省有过百家进口废五金类废物定点加工单位,这些定点企业有较完善的水泥拆解地面、拆解厂房以及各种拆解设备,有污染防治措施,大部分能守法经营,但相当部分电子废物流入到一些作坊或个体户手中(如清远龙塘的村民)再进一步利用,造成较大污染。  
5配套政策支持仍很不足
在我们对位于韶关翁源的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的实地调研考察过程中发现,正处在建设进程中的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用地紧张情况仍难以解决,配套环保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植的力度仍然很欠缺。类似情况在其它区域性工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区域性废旧电子电器集中处理中心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6 管理执法力量薄弱现象仍很严重
虽然国家环保部有关于固体废物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标准要求,但由于没有人事部门的文件,故存在机构不全,编制不足的情况。 固体废物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专业性强,需要监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培训。相关管理执法部门经费、装备严重不足,环境监管设备更是严重缺乏。固体废物管理制度不完善,收费制度尚有缺陷,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二 进一步改善我省工业固体废物工作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1加快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切实提高我省工业固废管理水平。
加快理顺固体废物监管体制,坚持“以属地管理为主,专属管辖为辅,省环保厅稽查为补充”的原则,市、县环保部门切实负起对辖区内的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利用、处置单位的监督管理的职责,形成分工明确、上下协调、责任落实、管理有效的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监管机制,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和定期公开监测结果,为公众行使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创造更多的便利。要加强与建设环卫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借助建设环卫部门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完善进口废物档案和基础数据库,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机制,理顺关系,督促进口废物处理处置企业提升处理处置水平。在十二五期间,按照我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的规划,促进广东省工业固体危险废物产生源管理系统、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系统、危险废物经营管理系统和进口废物管理系统四大业务系统的运行与完善,建立工业固体废物重点产生源企业数据库、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数据库、进口废物环境管理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
2 以确保环境安全为重点,切实加大工业固废管理监督执法力度。
进一步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持证经营单位的监管,建立重点产废单位“一厂一帐”制度和考核制度,并通过引入GPS轨迹图、信息平台等现代化的手段监控危险废物的流向,防止倒卖危险废物和将危险废物交给没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消除,并指定专人负责跟踪。要督促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对企业职工进行环境安全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防范和处置污染事故的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转移和处置行为。认执行《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防止二次污染,妥善处理不能利用的废渣
3合理制定行业规划目标,保证目标按质按量完成。
在国家《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框架下,加快编制《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引导我省固废处理处置行业合理布局。列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入使用。做好列入“十二五”规划的电子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建设,解决我省电子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问题。要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印染、造纸污泥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
4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策略和政策
加紧研究出台扶持经济政策。积极配合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努力形成资源使用价格、环境恢复价格、污染物处置价格和环境服务价格“四位一体”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引入庇古税原则,全面落实工业固体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为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创造条件。在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总体战略中,应确立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广东省治理环境污染治理的首要污染物。在十二五期末,在广东省建立起较完善的工业固体废物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要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5 完成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订工作,做好规范引导工作。
配合省固体废物管理平台建设,尽快将《广东省固体废物申报登记指南》、《广东省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纳入地方部门规章的制订工作。制订《广东省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管理考核细则》,建设企业环保诚信和环境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定期检查和考核,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和环境管理情况数据库,据此做为省环保局审批进口废物加工利用情况的依据。国务院制定公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已于
6 加强固废管理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对工业固体废物,尤其是对危险废物、严控废物处理处置的监管体系,及时修订办事指南和指引,提高服务质量。从以防堵为主的管理思路向管理、引导、服务、协调等综合手段开展工作转变,为行政机构规范管理工业固体废物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完善固体废物管理网络,建立工业危险废物和废弃化学品污染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