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延伸发展建议

2016-12-16 23:41:4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10009

    由: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延伸发展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一、2010年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成功经验

珠三角绿道网是由省立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组成相互贯通的绿道网络系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珠三角各市按照“统一原则,设定标准”、“分市建设,限期建成”、“以人为本,各显其能”的方针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初步完成。

珠三角绿道网在一年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初步建设,既可喜可贺,也非常值得总结建设的成功经验。经过我们到相关部门和区域的调研,其成功经验可确定为“决策科学、规划先行、建设卓效、成果共享”的十六字方针。

对“决策科学”的阐释:本着构筑珠三角地区整体生态保护格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的理念,为实施《珠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2009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省委政研室在广泛调研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议》,提出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珠三角绿道网”。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充分肯定了该建议,随后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总结讲话中,专门就绿道建设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由此,拉开了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帷幕。

对“规划先行”的阐释:201021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1025号,同意广东省住房与城市建设厅与有关部门编制提交的《珠三角地区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请珠三角九城市与省住房与城市建设厅认真组织实施。在编制完成《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各市编制完成了各市绿道网建设规划以及城际交界面规划;20103月制定并印发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开展了珠三角绿道网标识系统征集工作,正式发布并全面启用珠三角绿道网标识系统;针对绿道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组织了工作组及时到各市面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对“建设卓效”的阐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一年基本建成”的目标,珠三角九地市在2010年都超额完成了当地的规划任务。以广州为例,截至2010930,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累计建成绿道已成1060公里(其中生态型219公里、郊野型448公里、都市型393公里),且基本实现贯通成网。涉及全市12个区(县级市)、串连234个主要景点,98个镇街,42个亚运场馆,覆盖18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7001200万,建成99个驿站和服务网点。这是目前全省各市绿道建设中,建成绿道路线最长、覆盖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综合配套最齐、连接景点最多、在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绿道。

对“成果共享”阐释:根据规划,从2010年起3年左右,在珠三角地区要建成长约1670公里6条省立区域绿道,各地完成的计划各不相同。绿道网的建设从最初仅是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逐步增加了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交通系统的功能;加上考虑绿道的管理运营,又加入了休闲游憩、低碳生态旅游的功能。

二、绿道网未来发展建设若干建议

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惊人的成绩,可以说初步取得了规划所言的“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成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乡、惠及广大百姓的标志性工程。”,按照规划:“至2011年底,珠三角建成全部区域绿道并投入使用;至2012年底,配套完善各项设施;逐步引导珠三角绿道网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发挥绿道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作用,同时积极推进与港澳相应设施的衔接”的要求,在今后几年内,还要相当多与重要的工作,诸如绿道的管理与使用、经营问题,向省内东西北三个方向延伸,即非珠三角地区的绿道建设要不要规划并开展建设,如何建设,经费支出等。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到相关部门的调研,建议:

第一,“立法先行”。即建议省人大对珠三角绿道网及至今后全省绿道网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经营、使用等问题统一立法。世界上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建立有国家层面的绿道或游径系统。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阿帕拉契亚游径系统;英国1949就出台了《国家公园和走进乡村法案》;至20世纪的70-80年代,法国已形成了长短不同距离的国家游径、 区域游径和地方游径等三种类型,长达110000英里的国家游径系统;1969年日本开始建设连接东京到大阪的东海岸自然游径,1971年日本环境部成立后,就组成了由环境部直接负责,并组成了由环境部、地方政府、当地社区、非盈利组织和游径使用部门等共同组成的一个自上而下的游径管理体制。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国家都将绿道或游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均上升到国家层面。我省的绿道网建设既然在全国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事物,且是一个需长期运行、持续发展的工作,我们必须也应该在立法层面先行一步,为今后的规范运行打下坚实的法制基础。

第二,经费预算。即省、市两级政府都需在政府预算开列固定的经费支出。众所周知,绿道网从规划到建设基本上是一个公共产品。目前规划中规定:省统筹指导规划,各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实施。这是一个原则。实际上省基本上是住房与城市建设厅负责制定规划、相关的技术指引和标识系统,珠三角九地市建立起领导负责,建设、规划、园林等职能部门牵头,多个部门联动、区县镇落实的工作机制。一年建设固然取得巨大成效,但也是各部门筹措资金,简政提速的非程序化决策和规划、建设的结果。我们今后要将这项工程长期化、系统化,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也是将这项工作做好的基本保障。所以,无论是省政府还是市政府都应在今后的财政预算中开列一笔固定的经费支出,以解决这一工作经费没有保证的后顾之忧。

第三,管理有序。这里的管理既指珠三角道网的管理,也包括非珠三角地区即现有绿道的延伸、衔接和今后使用维护配套的综合、全面的管理。既然我们已经认定“珠三角绿道网是一个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系统工程和网络体系”,那么,也要有规划、建设、公路、交通、公安、旅游、园林、市政、体育等多部门参与协调,同时又要有具体某一部门的直接负责管理。而且绿道既是一个公共产品,但建成后在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又要发挥市场调配资源,个人和企业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在这方面,作为率先示范的广州增城绿道有较成功的经验,无论是搞农家乐,还是服务驿站,自行车租贷,乃至今后相关服务产品(如地图、旅游用品、野外考察设备到等)均是可以考虑通过指标等方式,有偿服务经营的。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可以总结目前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制定出规范的《广东省绿道维护与经营管理办法》等法规。

第四,纽带外延。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国大三大巨型城市群之一,绿道网的建设既有先行试验作用,也有带动示范作用,无论是对省内非珠地区,带动东西北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省外泛珠三角地区示范外延、协调等作用,均是绕不过去的。为此,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经验,在 2011年的适当时间,由民革广东省委、省住房与城市建设厅、省旅游局、省农业厅和珠三角九地市的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与发展论坛”,同时要邀请泛珠9+2地区和各地的媒体参与,既是研究,总结,又是宣传营销,同时也可以搞一台晚会,会后还应该出研究文集。要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转变成各地市,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全民对其成果的共享。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