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影响研究和应对的建议

2016-12-16 23:41:4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10015

    由:关于加强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影响研究和应对的建议

提 出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报告中指出,过去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已升高0.74OC,并预测在21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1.1OC6.4O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50年来广东省平均气温振荡上升,特别是近10多年来,气候明显变暖,降水变率加大,旱涝灾害频繁,高温日数增加,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活,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气候系统的变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例如,高温热浪会直接造成死亡,并可诱发并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性疾病。气候变化还可以改变疾病传播范围和强度,影响食品和粮食安全,导致人类居住环境恶化和人口迁移,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面对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发达国家已经积极制订公共卫生应对计划。比如,在应对高温热浪方面,经历2003年热浪袭击的欧洲各国已经陆续建立热浪预报预警系统;美国、东南亚等易遭受洪水袭击的国家,除了加强防洪设施、完善洪水预警系统以外,通过GIS等现代信息化手段绘制洪水风险级别地图以及洪水脆弱性等级图示,从而为政府洪水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有些国家还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向公众传播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知识,提高公众气候变化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降低健康危害。

我国农业、林业、水利和自然灾害等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健康领域,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广东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我国灾种多、频率高、危害重的灾害大区。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及其产生的次生灾害连年不断,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据统计,15年来全省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超过1500亿元,因灾死亡人数2922人。为了加强气候变化对我省人类健康的影响评估及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适应政策和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人民群众健康的负面影响,保护我省居民的健康和生命,现提出以下建议。

    法:

一、制定公共卫生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和行动计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制定了许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和计划,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行动计划》等。我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出台了许多法律和政策,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4个部委(但没有卫生部)还联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但我省目前还没有在省级层面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也没有专门的科技专项支持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卫生和健康领域,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希望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制定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应对方案和行动计划,从组织、机制、法律、政策和研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我省居民健康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降低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

二、完善气候变化相关疾病的监测系统,评估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只有建立高效、灵敏和有代表性的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监测系统,才能评估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政策和措施。但目前我省气候变化相关疾病的监测系统还很不完善,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希望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重视气候相关疾病的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建议今后逐步完善全省死亡监测系统,建立心脑血管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虫媒传播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中暑、登革热、流感、某些新发传染病以及传染病媒介生物监测系统。

三、加强部门合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变化除了直接危害健康外,还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影响而间接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说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也不单是卫生部门的事情,需要多部门合作,齐抓共管。首先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气候变化的应对和研究需要不同部门的数据,各部门必须建立数据交流和共享机制,否则应对气候变化无从谈起。例如,要建立热浪预警机制,卫生部和气象部门必须建立良好的数据免费共享机制,共同开发和管理预警系统。建议我省气象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国土和水利等部门掌握的与国家秘密无关的数据信息要公开,或者不同部门为了研究和工作需要数据要免费共享。其次要加强协调行动。对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台风、洪灾的应对,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既要各司其职,也要协调行动,避免浪费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应对热浪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气象部门要准确提供热浪的预测预报,卫生部门要根据预测预报发布健康预警,同时做好医疗应急准备工作,民政部门要及时开放公共纳凉场所给有需要的人群,社区工作人员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家庭访视,宣传部门要加强预防热浪健康危害的健康教育等。

四、加强气候变化对健康危害的研究、应急和预警处置能力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和危害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有许多问题没有明确。因此,加强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建议政府今后在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评估和脆弱性评估方法学、预警系统的开发、多部门应急机制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模式以及风险沟通和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资助。政府要完善气候相关极端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完善和演练,提高各部门协同应对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卫生系统人员应对气候变化的培训,提高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危害。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倡低碳生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要从人类自身做起。这需要大众媒体加大气候变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广泛宣传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在宣传中要特别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告诉人民群众低碳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上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开私家车)不但可以起到减缓气候变暖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锻炼身体,改善健康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节约费用。只有公民的认识普遍提高了,他们才能积极采取行动配合政府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