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度重视培养救援(灾害)医学专业人才的建议

2016-12-16 23:41:4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10027

    由:关于高度重视培养救援(灾害)医学专业人才的建议

提 出 人:柏志全(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问题的提出】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的会议上指出:我国是一个多灾难国家,殷切希望院士们重视和关心我国的灾难救助问题,为我国的灾难急救援助出谋划策,建言献策。

21世纪已成为一个灾害频发的时代。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1.53.5亿人不同程度受灾,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61/4,且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率及其损失量仍在继续快速增长。据统计,1991-2005年间,我国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总量高达1723.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提示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无论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还是对不断频发的各种矿难的救援处理,都表明当前我国灾害医学救援专业人员的不足和经验的缺乏。我国的灾害救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灾害医学教育和研究都比较滞后,不仅起步晚,而且认识不足,专业化人才奇缺。所以,推动灾害医学发展,系统培养正规化救援专业人员尤为重要。

【原因分析】

近代的突发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特定区域造成大量居民死伤,少则以百十计,多则成千上万,无论发生何种类型的灾难,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是人员伤亡。为了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科学地、不失时机地就地处理和安全运送伤员,尽可能少发生死亡和残疾,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必须依靠掌握科学的灾害救援知识和先进的灾害救援技术的前线指挥官和现场专业紧急救护人员。

医学救援不仅仅是“救人”,而是“救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残障是医学救援的主要目的。医学救援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的城市急救(120)中心和医院的急诊科不可能胜任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敬爱生命”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灾害医学救援工作的时效性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主要指标。

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业医学救援队伍是救灾的主体。然而,摆在我们面前是“救得了人救不了命”无情的事实,成为当前灾害救援工作的软肋,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紧急医学救援还是非专业和不规范。广东省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广东省的高度城市化、机动化和人口密度居全球的第12位的事实,使广东省率先培养紧急医学救援专业人才更显必要与紧迫,实现医学紧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刻不容缓的工作。

目前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急诊与灾害医学人才的培养,欧美等国已在高等院校中设立了灾害医学专业。而在我国仅有个别医学院校开设了灾害医学相关课程或急救医学专业,至今没有一个急诊与灾害医学专业,现有医务人员也很少接受这方面系统的教育或培训。中国的灾害医学研究、教育和紧急医学救援体制建设还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

由于忽视对急诊与灾害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我国在灾害的预防及公众教育、灾害的现场救援与处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培养应对紧急医学救援人员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是事关人民群众身家性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

    法:

【对策建议】

在广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广东省的应急管理工作是全国的排头兵,各地都在学习和推广应急管理“广东模式”与“广东经验”。卫生部正在拟订中的《全国建立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已将广东省列为8个国家级综合性救援基地之一(华南地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肩负着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和安危存亡。

基于我国的现状,发展灾害医学教育应“抓中间、带两头”。“抓中间”是要尽快建立国家灾难救援体系。“带两头”是抓专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公民灾难自救他救知识的普及。

  对于救援(灾害)医学正规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

在全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率先设置独立的救援(灾害)医学专业,培养具有灾害医学救治能力,又有灾害施救指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广东省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救援工作从2003年抗击“非典”(SARS)以来,经历了冰冻雪灾、人禽流感疫情防控、印度洋海啸、大兴煤矿透水、汶川地震、H1N1流感流行和玉树地震救援等考验,从理论研究到现场救援实践已具备建立灾害专业医学救援专业教育的条件。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敢为人先是广东的特色。在全国率先设立救援(灾害)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专业化的灾害救援队伍,提高我省乃至我国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水平,加大灾害医学研究,是符合国情民生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