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2016-12-16 23:41:4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10048

    由: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提 出 人:黄文起(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由于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原因,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存在“相对过剩”和“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如何整合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成为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2006728,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关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移交协议书》,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医院(原东山区人民医院)整体移交给中山一院经营管理,同时增挂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名牌。2009124,双方又签署了补充协议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医院的人、财、物整体移交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经历了从托管到融并的管理体制改革。

五年来,中山一院把东山院区作为独立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教学、学科专业建设和行政管理等全面管理,先后派出200多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管理队伍开展技术输出帮扶和从事管理工作,技术帮扶覆盖东山院区所有专科,同时增设神经科、肿瘤科、高血压血管病科等专业科室,使东山院区的主要业务指标大幅飙升,手术量和住院病人数显著增长。如:出院病人数从2006年的3022人次逐年明显增长,到2009年翻了一番多,2010年达到6615人次;手术例数也从1419例逐年大幅度增加,2007年就几乎翻了一番,2009年达到3673例;病床使用率也逐年明显提高,从2006年的63.4%,发展到201095.28%;平均住院日从15.8天下降到12.32天。院区的业务收入也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从2006年的6506.35万元,发展到2010137亿,5年的增幅超过109%

这些发展数据充分表明,东山院区的改革是有成效的,改革后发展的势头也是良好的。院区正处于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增长点的发展机遇期。但据我们了解,东山院区目前就是在这种发展机遇期,遇到了管理体制性的障碍,使院区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受到巨大的阻力。这种体制性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权移交困难重重,真正的融并无法实现。虽然越秀区政府和中山一院于2009年签定了补充协议,决定将越秀区人民医院的人、财、物整体移交中山一院,但由于两家医院的产权归属和行政管理的主管部门不同,中山一院属于卫生部,越秀区人民医院属于越秀区政府卫生局,这种由区跨越市、省两级政府和国家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东山院区的整体移交至今未能获得卫生部的批准,移交未实质性完成。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体制使院区的改革发展陷入深层次的困境,中山一院无法将东山院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真正对院区的人、财、物进行优化整合,也无法发挥院本部的优势资源对院区的专业结构和业务发展进行一体化的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从而严重阻碍了东山院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二是卫生行业的执业管理体制障碍,使院区执业面临合法危机,院区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受到严重限制。按照卫生行业属地管理原则,东山院区和中山一院分别属于越秀区卫生局和广东省卫生厅管辖,再加上上述两家医院这种跨层级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东山院区至今未能纳入中山一院执业地点延伸范围,中山一院无法名正言顺派出医护人员到东山院区进行正常的执业活动,仅能以技术扶持的名义派出医护人员到东山院区开展工作,而东山院区原医护人员亦无法按正常途径到院本部接受更为直接的培训和参与有关医疗工作,仅能以进修的名义到院本部接受继续教育,真正的资源整合无法推进。(据了解,中山一院已多次在越秀区卫生局、广州卫生局和广东省卫生厅之间折腾报批执业地点延伸问题,但因为两家医院的执业管理从属不同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原因,执业地点延伸的报批,至今也未获得省卫生厅批准。)由于执业地点延伸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山一院的医疗技术的辐射和输入途径受到严重限制,优化整合医疗资源,转变院区的发展方式甚至面临执业的合法危机,严重影响了东山院区改革的后续工作的开展和整体融并目标的实现。

三是由于上述两种体制性障碍,又相应衍生出公费医疗和医保病人的就医报销受到限制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中山一院一家医院在经营管理,但在就诊医疗机构上却还是两个机构,而公费医疗和医保病人在这两个医疗机构之间不能互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山院区的业务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渴求能及时、尽早得到中山一院高水平医疗救治的患者的就医问题。

本提案认为,中山一院东山院区的体制改革问题不仅仅是中山一院的个体问题,而是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城市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改革模式及其成效的社会问题。东山院区的这种体制改革与原黄埔区人民医院(现中山一院黄埔院区)的体制改革是异曲同工,是部属高等院校附属综合医院打破条块分割的旧体制,与城市地方政府进行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效能的一种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是有成效的,黄埔院区的改革发展就是一个例证,东山院区五年来的发展也足以证明。但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本提案认为,东山院区的改革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化整合了广州市原东山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通过中山一院的人才技术优势盘活了广州市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提高了广州市区域医疗资源的效能,为广州城市区域乃至广东的更多群众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中山一院的医疗技术和品牌得到更大范围的辐射,既可以做大做强中山一院本身,也可以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群众在城市大医院找名专家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地方政府(越秀区政府)减负,使地方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更经济、更集中、更有效益,为地方政府通过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低投入高产出”,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改革模式,这种改革一旦取得成效,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政府、医院和社会老百姓都是得益者。

    法:

建议越秀区、广州市和广东省各级政府要从以上改革意义层面出发,敦促有关职能部门对中山一院东山院区的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大力支持,积极为东山院区进一步推进产权移交的管理改革创造条件,特别是在产权改革未能彻底完成之前,首先在广东省卫生厅执业地点的管理权限范围内为中山一院办理东山院区执业地点延伸的报批给予支持,以确保东山院区的改革能取得持续性的成果和成效,促进东山院区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这项改革的多赢局面。以免出现改革不成功,或改革成效不明显,改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于其所取得的成果,给社会群众造成“政府甩包袱”的不良影响。

                   谢谢

                         黄文起    谨呈 2011年1月15

                         第十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麻醉科主任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麻醉系主任

                         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