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10103号
案 由: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议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作为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产学研合作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研效率的高低。但是,目前广东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处于依靠资本扩张和资源过度消耗实现增长的状态,不少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找出困扰广东省产学研发展的问题,从而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广东省产学研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东省产学研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各方面的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
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为此,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我们建议:
(一)优化环境,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一系列引才、用才、留才政策,打造一流的智力平台,大力集聚海内外高科技领军人才来广东创业,全面启动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向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发放服务“绿卡”,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从中优选出若干名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二)在今后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中,要进一步夯实企业的合作主体位置,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建自主品牌为重点,解决企业在的技术短板,打造企业的研究创新群,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科研机构和大学发挥自身科技的优势,从人才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从时间、政策、体制上给予支持。政府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学校搭建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性。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全力扶持企业从高校院所引进科研成果或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高校产业集团等服务载体和平台,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及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提高各部门服务重大项目的能力和水平,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五)建立联合创新发展平台模式。尽管本地产业资源丰富,但仍显得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希望能由政府统一管理,围绕本地打造融产学研于一体的联合发展模块体系。形成以行业联合发展的团体创新平台,引入协会、企业和高校,有利于克服资源独立,难以纵向发展的瓶颈。
(六)建立起多方集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董事会。通过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成立以高校为核心、吸纳一定数量大中型企业的合作董事委员会。作为委员会成员的地方政府进行协调组织,院校一方要求在诸多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会员企业一方则是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等均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各方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
(七)建立“博士团”, 主动派出专业能力
(八)院系和地方政府建立科技攻关联盟,各个院系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与企业形成科技攻关团队,从产业研发,到产业孵化,后期维护与工程人员培训形成一整条流水线。
(九)建立“技术入股、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特别是高校科技产业以及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活力,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推进产学研结合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高校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工厂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是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应当贯彻的重要方针,围绕市场需求来选定和开展科研课题,对于原来的高校科研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很有挑战性。产学研结合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
(十一)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一是共同承担各类科技攻关计划。二是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广东的家电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海洋产业、纺织服装、建材、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规模和市场优势,但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急需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高校可以到广东建立研究院,提升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或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共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三是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以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的合作领域。单纯依靠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市场引导性研究,难度大、速度慢。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和工艺能耗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既要不断扩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又要深入开展“产产合作”,积极同上、下游龙头企业、国际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对产业关联度大、作用力强的共性技术的攻关,提高核心技术研发水平。
(十三)产学研开放式发展,使科技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有相当分量。围绕公司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通过有效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体系(链)的合理作用,实现技术突破,进而提升公司竞争力。由政府牵头,由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联合试验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同时组织策划重大国际科研合作,与知名跨国公司在各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合作。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地方政府应把人才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来抓,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市场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产学研合作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研效率的高低。但是,目前广东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处于依靠资本扩张和资源过度消耗实现增长的状态,不少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找出困扰广东省产学研发展的问题,从而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广东省产学研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东省产学研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各方面的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
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为此,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我们建议:
(一)优化环境,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一系列引才、用才、留才政策,打造一流的智力平台,大力集聚海内外高科技领军人才来广东创业,全面启动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向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发放服务“绿卡”,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从中优选出若干名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二)在今后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中,要进一步夯实企业的合作主体位置,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建自主品牌为重点,解决企业在的技术短板,打造企业的研究创新群,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科研机构和大学发挥自身科技的优势,从人才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从时间、政策、体制上给予支持。政府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学校搭建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性。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全力扶持企业从高校院所引进科研成果或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高校产业集团等服务载体和平台,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及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提高各部门服务重大项目的能力和水平,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五)建立联合创新发展平台模式。尽管本地产业资源丰富,但仍显得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希望能由政府统一管理,围绕本地打造融产学研于一体的联合发展模块体系。形成以行业联合发展的团体创新平台,引入协会、企业和高校,有利于克服资源独立,难以纵向发展的瓶颈。
(六)建立起多方集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董事会。通过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成立以高校为核心、吸纳一定数量大中型企业的合作董事委员会。作为委员会成员的地方政府进行协调组织,院校一方要求在诸多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会员企业一方则是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等均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各方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
(七)建立“博士团”, 主动派出专业能力
(八)院系和地方政府建立科技攻关联盟,各个院系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与企业形成科技攻关团队,从产业研发,到产业孵化,后期维护与工程人员培训形成一整条流水线。
(九)建立“技术入股、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特别是高校科技产业以及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活力,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推进产学研结合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高校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工厂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是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应当贯彻的重要方针,围绕市场需求来选定和开展科研课题,对于原来的高校科研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很有挑战性。产学研结合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
(十一)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一是共同承担各类科技攻关计划。二是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广东的家电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海洋产业、纺织服装、建材、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规模和市场优势,但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急需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高校可以到广东建立研究院,提升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或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共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三是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以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的合作领域。单纯依靠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市场引导性研究,难度大、速度慢。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和工艺能耗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既要不断扩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又要深入开展“产产合作”,积极同上、下游龙头企业、国际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对产业关联度大、作用力强的共性技术的攻关,提高核心技术研发水平。
(十三)产学研开放式发展,使科技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有相当分量。围绕公司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通过有效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体系(链)的合理作用,实现技术突破,进而提升公司竞争力。由政府牵头,由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联合试验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同时组织策划重大国际科研合作,与知名跨国公司在各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合作。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地方政府应把人才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来抓,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市场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产学研合作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研效率的高低。但是,目前广东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处于依靠资本扩张和资源过度消耗实现增长的状态,不少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找出困扰广东省产学研发展的问题,从而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广东省产学研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东省产学研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各方面的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
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为此,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我们建议:
(一)优化环境,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一系列引才、用才、留才政策,打造一流的智力平台,大力集聚海内外高科技领军人才来广东创业,全面启动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向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发放服务“绿卡”,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从中优选出若干名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二)在今后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中,要进一步夯实企业的合作主体位置,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建自主品牌为重点,解决企业在的技术短板,打造企业的研究创新群,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科研机构和大学发挥自身科技的优势,从人才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从时间、政策、体制上给予支持。政府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学校搭建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性。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全力扶持企业从高校院所引进科研成果或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高校产业集团等服务载体和平台,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及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提高各部门服务重大项目的能力和水平,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五)建立联合创新发展平台模式。尽管本地产业资源丰富,但仍显得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希望能由政府统一管理,围绕本地打造融产学研于一体的联合发展模块体系。形成以行业联合发展的团体创新平台,引入协会、企业和高校,有利于克服资源独立,难以纵向发展的瓶颈。
(六)建立起多方集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董事会。通过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成立以高校为核心、吸纳一定数量大中型企业的合作董事委员会。作为委员会成员的地方政府进行协调组织,院校一方要求在诸多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会员企业一方则是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等均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各方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
(七)建立“博士团”, 主动派出专业能力
(八)院系和地方政府建立科技攻关联盟,各个院系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与企业形成科技攻关团队,从产业研发,到产业孵化,后期维护与工程人员培训形成一整条流水线。
(九)建立“技术入股、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特别是高校科技产业以及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活力,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推进产学研结合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高校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工厂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是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应当贯彻的重要方针,围绕市场需求来选定和开展科研课题,对于原来的高校科研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很有挑战性。产学研结合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
(十一)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一是共同承担各类科技攻关计划。二是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广东的家电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海洋产业、纺织服装、建材、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规模和市场优势,但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急需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高校可以到广东建立研究院,提升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或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共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三是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以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的合作领域。单纯依靠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市场引导性研究,难度大、速度慢。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和工艺能耗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既要不断扩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又要深入开展“产产合作”,积极同上、下游龙头企业、国际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对产业关联度大、作用力强的共性技术的攻关,提高核心技术研发水平。
(十三)产学研开放式发展,使科技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有相当分量。围绕公司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通过有效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体系(链)的合理作用,实现技术突破,进而提升公司竞争力。由政府牵头,由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联合试验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同时组织策划重大国际科研合作,与知名跨国公司在各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合作。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地方政府应把人才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来抓,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市场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