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趋势下广东陶瓷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6-12-16 23:41:4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10070

    由:低碳经济趋势下广东陶瓷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目前,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和增长理念,向其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20101027中共中央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应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众所周知,陶瓷产业是广东传统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据统计,目前,广东日用、建筑、卫生陶瓷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40%60%36%,全球的20%35%15%。然而,陶瓷行业一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之一,这种高碳技术带来的经济迅猛增长的背后避免不了是环境的日益污染和能源的短缺。2010729,广东省发改委正式公布广东省成为国家低碳试点省,这就意味着广东将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如何达至双赢方面要积极探索出经验并在全国提供示范。因此,广东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大促进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发展,尤其是要加大促进陶瓷业这类高碳传统产业的创新、转型与升级发展,将经济转型与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支撑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确立起低碳绿色陶瓷产业。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陶瓷产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广东陶瓷业低碳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东陶瓷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广东日用、建筑、卫生陶瓷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60%36%,全球的35%15%,陶瓷机械约占全国的80%,陶瓷色釉生产约占全国的50%。同时,全国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及会展中心也坐落于此。但由于陶瓷行业一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之一,因此广东陶瓷业低碳创新发展毫无疑问将面临相当大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陶瓷产业是典型的污染产业,陶瓷的高能耗必然带来高污染,主要有3种污染。(1.废气污染。(2. 废水污染。(3. 固体废物污染。以陶瓷工业重地佛山为例,据资料统计,其陶瓷产业中工业粉尘排放量占据了全市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总和的59.86%。而广东其他地区如梅州、清远等地陶瓷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不容乐观。由此可以看出,陶瓷产业所带来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陶瓷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能源利用率低

陶瓷工业是各行业中的耗能大户之一,其能源利用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陶瓷业的能源利用率一般高达50%以上,如陶瓷强国意大利就达57%,我国陶瓷业仅为28%30%,而据调查发现,作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和卫生洁具出口基地的潮州,其陶瓷行业的能源利用率却还远低于国家水平。

(三)创新能力不足

模仿一直伴随着广东陶瓷业,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第一台全自动注浆线、机械线、等静压成型、第一条辊道窑、第一台印花机等,无处不存在模仿的痕迹。模仿对于新生企业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创新就成了企业决胜市场的源动力和助推器。国际上著名的陶瓷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新。目前,大多数陶瓷企业的观念没有转变,许多企业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能力,出现偷技术、产品同质化、技术纠纷多的不良现象,核心竞争力不强。另外,广东陶瓷的技术装备虽然国内领先,但与意大利、西班牙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装备和生产技术、成型及釉线装备方面比意大利、西班牙落后。

(四)高水平人才与低碳技术人才匮乏

广东陶瓷业目前人才匮乏,高精尖人才更是稀少。迄今为止,广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陶瓷学府,人才总是从外面引进。随着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扩大,需要的专业人才倍增,广东的人才匮乏状况日渐显露。高水平人才与高科技人才的匮乏,无疑将成为广东陶瓷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低碳观念不够深入

虽然低碳是现实的流行趋势,但还是有很多陶瓷企业缺乏低碳环保的意识。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中小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

(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广东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另一方面,广东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低碳经济趋势下广东陶瓷业创新与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预防污染,推行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包括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在过去,企业把保护环境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污染物的“末端”控制和处理上,而忽略了污染物的全过程控制和预防。

1、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

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种综合性的污染预防工作,它是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管理、产品和废物等多方面入手,寻找节能、降耗、减污以及增效的机会。它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应的节能降耗技术和环境无害化等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良好的技术创新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突破技术瓶颈,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对各类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争取用23年的时间使所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加大对创新人员的激励,开发更多的专利技术。同时,要加强对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紧研究开发一批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整个陶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强化清洁发展机制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方式创新,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陶瓷产业和传统陶瓷产品生产,对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目前广东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空间很大,未来节能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积极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逐步用新的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核电,扶持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推广应用和陶瓷产业发展。

(四)加强陶瓷专业人才和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各层次陶瓷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技术工人和练工人等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对精英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尽快建立起广东自己的陶瓷专业教育机构,以支撑广东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具体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时时应把低碳能源技术、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使他们掌握最优化的设计方法,提高研究、设计和创新能力,加快低碳产品研发速度,缩短低碳产品的研发周期。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广东各类高等和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陶瓷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其关键就是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低碳科技的人才是一个人才队伍培养的重点。谁培养更多优秀的低碳人才,谁就能掌握低碳科技的制高点。

(五)大力加强低碳宣传,培养低碳理念

加强低碳宣传,须让所有企业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让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意识及早渗透到社会的主流意识当中,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另外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采取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等多种形式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学习环保法和环保专项法律法通过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学习,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环保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

(六)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支持低碳经济的新技术推广政策。从政策引导层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陶瓷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广东陶瓷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出台鼓励陶瓷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陶瓷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

(七)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和企业间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

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引导陶瓷企业积极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建立健全外贸预警体系和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税预警机制,实现公平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强化政府部门、商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企业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有序、畅通和高效运转。因此,在低碳经济转型中,为保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和企业间的利益“多边”均衡,应构建企业主利益诉求机制,以保证弱小群体的利益;构建检测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互动机制,保证企业主了解和理解企业的低碳发展内情和苦衷;构建政府利益协调机制,保障企业间利益的均衡发展。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