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10072号
案 由:关于改善我省农民工精神卫生现状的建议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在中国,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有关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农民工精神卫生现状
中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心理学上称之为“生活事件”的事情发生频率高,各种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大,导致了人们的心理问题也增多,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就容易使精神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农民工的辛勤劳动为整个城市、为全社会做出了贡献,在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民工物质利益、社会保障之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容易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农民工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有思想有需求,但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阶层既不等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农民工在开放繁华的现代城市环境中所面对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要比在农村大得多。他们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既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又无法回到传统的农村生活。这种现实的矛盾性必然在精神上有所反应,这就导致了当前农民工思想上的困境,即思想上的矛盾性。与白领人士的精神卫生疾病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相比,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卫生疾病却未能得到社会足够重视。2010年上半年,富士康跳楼事件等凸显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困境,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精神卫生专家表示,近年来在精神方面出现疾患的进城务工人员呈上升态势,他们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理解、尊敬和关爱。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文化程度更高、更加追求自身个性发展,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企业如果还只是过去以严格管理为主的做法,就必然出现问题。企业不仅要在物质上保障员工的权益,还要在精神层面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二、当前农民工的精神困境
当前农民工的思想状况,“从总体上看其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绝大数人是为经济利益和自身的发展而来到城市的,他们能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积极参加城市的经济建设,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种总体上的适应性、发展性并不能掩盖其思想上的矛盾性
1.农村与城市归属感的困境。当前的一代、二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出生在农村,尽管他们在城市里打拼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但他们对土地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出生在农村,然而他们又真实地在城里工作和生活。他们一次次经历“进城—返乡—再进城”的循环。他们对城市既爱又恨,他们逃离了土地又眷恋着农村,他们向往城市而城市又不属于他们。无论对于农村还是城市,他们普遍有一种“在而不属于”的漂浮感。
2. 渴富与仇富并存的困境。广大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就是为了寻找致富的门路、发展的机遇。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挣钱变富是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愿望。“没钱寸步难行”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对这句话有更深的诠释,他们比在农村时对钱的渴望更强烈。但广大农民工思想深处还固有一定的保守性,对于突然间的暴富行为在心理上具有本能的抵抗,对富裕的态度也就容易发生错位。这样,他们一方面渴望富裕、追逐着富裕的生活,同时又对富裕充满了敌意与仇视。
3. 盲目自尊与无理自卑的困境。农民工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入城市,一旦他们在城里找到了工作,生活安定下来以后,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给了他们新的观念和思想。他们逐渐具有了工人意识、工作意识、城市人意识。他们想到那些仍然在土地里辛苦劳作的人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就会发生偏向,认定自己是村里的佼佼者,自己的素质已不同于农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不再隶属于农村。但他们聚居在最简陋、拥挤的房子里,大多数从事着城里最脏最累的工作,面对这一切他们又过分地自卑。
4. 积极应对与消极报复的困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城市对农民工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非常渴望融入城市,希望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城市人”。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公平的竞争,获得同等的机会、平等的待遇。当遇到麻烦时,农民工多数能积极地应对,采用法律的途径来公正地解决。但他们又不完全信赖法律,当法律不能给他们带来满意的结果时,他们多采用消极报复的行为。
三、改善农民工精神卫生现状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农民工也是人,也是公民。全社会应在思想深处树立平等对待农民工的理念,不仅在物质层面关注农民工群体,更要在精神层面去关爱农民工的内心生活。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好,维护好他们的文化权益。应走出认识误区,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摒弃把农民工当简单的、临时劳动力的错误,真正把农民工视为城市两个文明的建设者和消费者,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以平等、尊重和人性关怀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
2. 增加农民工收入
外来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承受着方方面面巨大的压力,经济是基础,在物质需求尚未完全满足之前,享受低工资、并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民工很难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欲望会受到生存压力的强烈制约,不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安全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此,政府各部门应有所作为,应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台政策,制定相关制度,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
3.加强立法
必须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切实保障《劳动合同法》的落实,使其在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得到保障,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还应进行户籍改革,使农民工获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逐步消除户籍歧视,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国民待遇,最终使农民工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构建覆盖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企业也应从员工的实际精神需求出发,着眼于企业“软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文化设施。对农民工所在企业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并完善内部的文化设施,对农民工人群采取政府给予部分补贴的低价文化消费政策,或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精神奖励,激发企业重视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要,使大多数农民工能够参与和进行文化活动。从而达到改善农民工精神卫生状况,提高农民工总体生活水平。
5.建立相关的医疗服务制度,做好心理关怀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增强他们对身心疾患的了解和提高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发生,培养健康的心态,发展健全的人格。定期进行主题宣传,定时开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传授心理减压技巧;心理专家定时送服务上门,农民工可以通过预约心理咨询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和识别高危人群;对于检测出有严重心理问题及精神边缘状态问题人群,心理师提供心理治疗甚至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启动热线通报机制,完善农民工沟通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分享,做好心理关怀。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