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加快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2016-12-16 23:41:4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10126

    由:抓住契机,加快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重要标志,对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起决定性作用。但现阶段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制造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机工业基础薄弱,农机工业的总量占全国的比例较低。大多数农机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厂房年久失修,制造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行业集中度不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低。长期以来我省很多农机产品依靠国外和外省供应,产品售后服务难以保障。2009年,我省有农机企业69家,总产值37.551亿元,而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是2264558亿元,我省仅占全国的1.66%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建设农业强省要求不相适应。当前,我省农机化总体水平偏低,农业作业手段比较落后。2008年全国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3项)为50.91%,我省为39.34%,在全国各省市区排第20位,远低于江苏、湖南、江西等省区; 2009年全国水稻机插水平为16%,我省仅为1.73%。同时,生猪养殖场自动送料、科学选育种猪和新型智能养殖设备应用很少,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的清淤机和水质分析仪等设备设施覆盖率不高,自动化水产养殖机械更是凤毛麟角。

(三)广东特色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环节例如园艺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栽植、收获、采后处理等,基本上是人工作业;广东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设施和种养设备等研发、中试、产业化及示范的投入较少,先进成熟的设备缺乏,广东特色农业机械装备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四)广东农机产品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不论是传统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或者是广东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设施和种养等设备缺乏,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是制约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应用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加快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政策。“十二五”是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时期。也是我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从20042010年的7个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立,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环境。

(二)“十二五”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需求迫切。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时期,农业机械化面临大发展历史机会,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粮食需求的增长态势不变,今后五年,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作物耕、种、收类机械,特别是田间管理机械需求不减,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空间巨大。二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工成本逐年上升,迫切需要用机械化降低成本,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三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农业机械化搭建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平台。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趋势明显,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对大中型农机作业需求旺盛,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市场导向作用越来越强烈,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愿望强烈。

(三)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十一五”我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898.42万千瓦增加到2190.18万千瓦,年平均增长3.64%,农业机械需求的速度增长很快。到目前为止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达142家,农机社会化服务逐步推进,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机化作业领域总体上出现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对农业装备的需求种类进一步拓宽、需求总量进一步加大。

 

 

    法:

三、加快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特色农机研发,建设本地农机装备产业化基地。我省有农机院士团队,涉农机领域的高校、科研所研发实力较强。建议充分发挥我省在南方特色、小型农机方面的研发优势,加大对适应广东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农业设施、种养设备的研发扶持,依托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化基地,推动我省高校、科研所的农机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基地开展“产学研推”合作,扶持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龙头企业在产业基地做大作强,带动相关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式发展,逐步建立我省完善的农机“研发-生产-推广-品牌”产业体系。提高我省农机自主研发能力与产业化水平,解决广东特色农业机械装备产品长期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打造新的产业优势。

(二)加大本省农机购置补贴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各省纷纷出台配套政策,促进本省农机装备业的发展。例如,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一般是30%,吉林省财政拿出2个亿再补贴10%,如果购买吉林省生产的农机,再加10%的补贴。所以许多农机企业(包括国外的企业),纷纷到吉林投资办厂,近3年吉林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建议借鉴外省的做法,加大广东省农机补贴力度,对列入广东省农机补贴目录的本省农机企业生产的产品,省财政增加10%补贴,这样既可以达到扶持本地农机企业,又可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广东落户办厂,增加当地税收收入,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为鼓励新产品开发推广,在企业新开发的科技产品的销售量达不到国家购机补贴目录要求的数量情况下,可以考虑省内给予农机补贴,对新产品推广给予过渡期的补贴扶持。

(三)加强农机产品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要在完善传统农业机械装备的应用人才培训工作基础上、着重开展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或者是广东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设施和种养等设备培训体系的建立,只有加强农机产品技能人才培育,才能突破制约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应用与发展的瓶颈,推进现代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

(四)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外资金。对引进先进技术落户本地生产和引进国外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的农机企业在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吸引先进的农机技术落户广东,吸引外资对广东农机工业的投入,扩大农机工业国内和国际合作,优化农机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农机产品结构,打造广东的农机龙头企业。

(五)加强农机企业基础条件建设。建议经信委的技改资金,向农机企业倾斜,扶持农机生产企业旧厂房改造、易地建设、设备更新,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升农机产品制造质量,提高农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