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10193号
案 由:关于重视和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建议
提 出 人:李光霞(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而科技水平发展和提高最终是由人才来决定的。所以国家对人才尤其是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普教育工作是基础教育,国家未来人才发展都是从基础教育开始,民族振兴更离不开科普教育。国家还专门出台了《科普法》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极大的的推动了全国科普工作的蓬勃发展。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至今,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以下主要以科技馆为例来加以说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广东省也出台了相关措施和政策大力推进我省科普事业的发展,但也存在以下的发展问题:
一、科普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涉及管理体制上的原因。这些从事科普教育的单位大多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政府长期投入。而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些科普设施建设初期,政府都比较重视,投入也比较充分,但是时隔几年以后,政府对于科普场馆软硬件的持续投入落后于科普场馆发展的需要,从事这些工作的科普人才的薪资福利就会受到较大影响,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上不来,一定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了科普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科普工作者的发展空间也有限。职称评定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肯定与激励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成长。然而,目前广泛从事在科普教育战线的科技工作者在职称评定面前却遭遇诸多困惑与尴尬,主要表现在:(1)科技工作者在职称评定时无合适的评审系列可以选择,所以在每年的职称申报工作中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找不准申报方向。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在科技馆、科学馆、科学中心等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时只能向工程系列、文物博物系列方向勉强靠拢,这种做法不科学,也不合理,更不利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合理发展。因为它既不象工程系列那样注重复杂的工程技术研究,更不像文物博物系列那样注重历史文物的研究,比如说科技馆,它是科普教育阵地,它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是各类基础科学原理以及最新科技成果,它有其自身突出的行业特点,有别于其它行业,所以,它急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评审办法;(2)即便是选择与科普教育行业看似有些许相关的专业系列方向,比如文物博物系列,被评审通过的几率比较少,因为从事的实际工作基本上与文物博物无多大关系,那自然在文物博物领域就不可能有较大的业绩,没有突出业绩也就不可能通过专家评审,因为文物博物系列的评审组并不十分了解科普行业。所以,这种现状对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对于他们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更不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科普设施(包括科技馆、科学馆、科学中心等)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普设施(尤其是科技馆)的数量和质量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与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只有大约400个左右,如从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美国的1/4、英国的1/2.4、日本的1/8和我国台湾地区的1/7。而且现有的科技馆中,符合《科技馆建设标准》的达标科技馆仅有30座,既使是达标情况最好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中,达标率也只有54%。有的甚至只有科技馆的名字,并不具备科技馆的基本功能。此外,从受益覆盖率来看,我国现有科技馆的数量和规模,在不考虑重复参观的情况下,要让全国人口都能参观到科技馆,则需要130年才能轮流一次。
三、展品展示手段和方式缺乏创意,展品更新速度慢,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目前综合性科技馆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科学的积极性,我国有关科技馆建设的最新标准是,科技馆总建筑面积中,展厅面积应占60%以上,最低限度不宜小于50%,其常设展品的更新率应达到5%以上。但现在从全国的情况看,除少数大城市以外,很多省级、市级科技场所都达不到这一标准。科技展品常新常换是观众最大的愿望,但是经费的不足显然不可能做到这点。另外要研发有创意的展品需要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而这些是需要较高的研发成本。日本以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馆非常注重研发,都配备了较大数量的研发人员(
四、社会关注度不够,公众观念有待转变。据了解,国外的科普早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于推广科普教育,人们认为有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占到总节目量的20%,日本电视台占15%,而我国只有6%左右。
办 法:
一、适当增加政府投入,尤其是后期的持续性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科普人才,做到科普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要创造条件培养和建设科普人才队伍,要让他们有明确的发展空间。1、职称评审方面。(1)在《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设置》增设科普教育系列。其适应范围主要是科技馆、科学馆、科学中心等从事科普教育的技术人员。(2)成立科普教育系列评审委员会。可以在科技馆、科学馆、科学中心、青少年科技宫等从事科普教育的单位精选资深专家组建该系列专家库,每年随机按一定比例抽取专家组成各级评审委员会,按照资历要求、业绩成果等实际情况合理科学评定。2、技能培训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与业界佼佼者多交流与合作,切实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水平。
二、 科普场馆等科普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普及科教知识,建设先进文化,提高公众对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多建造一些高质量科普教育设施,比如科技馆、科学中心、科学馆等科技类博物馆,要覆盖省、市、县级,甚至可延伸到学校、社区等,真正做到让科普全民普及,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加大在科普展品研发、更新上的财政投入,不断推出新的科普产品。要求展品更新率每年不低于10%的水平,执行不低于5%的研发费用的要求,加强研发队伍建设。
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健全科普创作奖励和表彰机制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加科学传播活动。国外的一些机构在这方面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公共服务奖、印度国家科普奖、英国皇家学会的法拉第奖、美国科促会的科普奖等。此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设有一顶世界范围的科普奖——卡林伽科普奖。这些奖项对科普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上海市有关部门在帮助和激励科学研究机构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做了较为扎实的工作,并取得了成效,市科协系统充分发挥所属学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组织和发动科学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走向社会参加科普活动。
四、积极推动科普工作进社区,加强科普工作队伍建设。社区是集聚着广大居民群众的社会基层单位,科普进社区,是科普工作不容忽视的重点之一。科协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普队伍是科普工作的推动者和主力军,发展科普事业,关键在人才。要充分发挥科协的优势,要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形成一支科普工作志愿者队伍。另外,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把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绩效纳入到考评指标之中,要培养一支社会科普工作者队伍。并加强对科普工作管理者的培训提高科普工作统筹协调能力。
五、充分利用媒体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关注关心科普工作的发展。尤其是电视台,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节目编制上要求科普节目数量占总节目数不低于10%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