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几点建议

2016-12-16 23:41:3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10225

    由:关于进一步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几点建议

提 出 人:刘剑明(1)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容:

前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广东作为外来工第一大省,在解决农民工新生代问题上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或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由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新华网、北京大学、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等共同发起的“圆梦计划•北大100”在新生代产业工人中引发热烈反响。据有关媒体报道,截止到113日,报名人数已超过500名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大专学历的80后新生代产业工人。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第一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关注这个群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对策解决其社会归属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父母身在城市打工、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二代”,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更高。根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别高于文盲、半文盲、初中、高中、大专的比重。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则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最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初中水平的比例上升到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所以,与第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更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普遍在1830岁之间,因为年轻,他们在就业方面的选择面要更宽;另外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进取、内聚力强等性格特征;再加上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等,这些因素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强于第一代农民工。

  最后,新生代农民工都是抱着见世面、学技能的初衷来到城市,他们外出务工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生存,更主要是为了追求自己所希望的城市生活,打工目的兼有经济型和发展型。而且根据调查显示,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流动性更强,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

基于以上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随着对家乡认同的逐渐减弱,他们更不愿意回到农村,留在城市里发展,有人把新生代农民工比喻成游离与城市与农村的灵魂。他们既不愿意回农村,但是又很难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处在“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处境,面临着种种的困境:

第一、于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工厂从事流水线等简单的工作或者其他最基层的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如今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第二、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第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这也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第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他们实现职业梦想的一大因素;

第五、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第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他们如今面临的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法:

如何进一步关爱新生代农民工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困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甚至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始在行动,包括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与管理,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等等。此外,作为一名企业家,通过我的理解、调查及结合本企业,我认为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关爱新生代农民工:

第一、在东莞,现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当地媒体,很难见到“打工仔”、“农民工”这样的字眼,而统一成了“新莞人”。而今,“新莞人”这个称呼也已深入人心,这个称呼,反映了东莞政府留住劳动力的态度。但用工企业还需建立一些更人性化的制度,企业要建立人性化管理体制,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体现人性化。比如:“低薪+加班费”这一强迫工人加班的制度模式,就应该坚决摒弃。过去,人们总爱说多劳多得,即使加再多的班也愿决。而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认为,人的幸福指数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他们更看重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在乎自己的健康休闲。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制度,一方面体现避免让员工长年累月做一件事,把人当成机器,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能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在劳动结束以后,能建立一个轻松欢快的环境,避免员工出现孤独、绝望,甚至放弃自己生命的悲剧出现。

第二、各用工企业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除了保障他们与劳动匹配的薪酬待遇之外,还要积极为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例如企业可以根据他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娱乐休闲服务,充分体现对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例如学习深圳在去年11月“读书月”的时候大力推动“青工书屋”,在企业内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图书阅览室。企业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规定的劳动服务外,有意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加大培训力度,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更好更科学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自身价值。如果相关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培训优秀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提供硬件设施例如电脑,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接受相关的远程教育。如今,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早在几年前就承诺免费向社会公开相关课程或者课堂视频等等,上班之余在网上“淘课”也悄然兴起。例如这个网站http://www.myoops.org/cocw/index.htm就可以看到大量麻省理工大学的课程、视频。

第三、政府应该加大培育扶持青年社团的力度,服务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由于青年社团草根性、非利益性、社会性的特点,它能使外来青工在互助、平等、奉献的社团文化中体验人性尊重,感受和谐平等、增强社会责任,更加珍惜生命,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提升城市归属感和幸福感。有数据统计显示,深圳市义工联18万义工中有50.7%是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义工服务中的主要群体。因此,通过培育青年社团来教育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将是未来社会体制改革的一块新的“试验田”。

第四、需要更多的“圆梦计划•北大100”。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广东省的大学(包括本科、专科、职业学院等)共有114间。显然,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北京大学一间大学,对于近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广东可以充分利用广东丰富的大学资源优势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利用大学与相关企业的新生代结对的形式,对相关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各高校都会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为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各社团组织也可以主动到结对的企业中,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挖掘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一起组织社团活动。对于需要参加社团活动的,企业也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给予人性化的支持。其次,通过与大学生的联谊活动,为广大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更广阔地认识外面的世界,更广泛地接触更多的支持,从而点燃其对城市的热爱,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最后,让大学的选修课程对优秀的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开放。据调查了解,如今一般大学的选修课程都是在晚上上课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到结对的大学里为自己充电,享受大学的生活。

善待新生代农民工,给他们市民的待遇。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只有尊重和善待他们,才能让他们对城市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他们以主人翁精神为城市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