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10309号
案 由:制定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人才专项工程”的建议
提 出 人:吴茂珠(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谈到,目前国内高校中,工科学生占到大学在校生总数的30%。我国工科教育每年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700万,相比美国的几十万、英国的十几万,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大国。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但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不高已成为专家的共识。我国工程应用人才正遭遇一系列问题:工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偏向于学术化、理论化,工程人才培养中企业的作用明显缺失。而且老师都因循“学校—学校”路径而来,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更注重科研的教学模式,让大部分工科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使这个“世界第一”缺乏国际竞争力。据《麦肯锡季刊》载文调查了中国现在在岗年轻工程师160万人,大概只有10%能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美国大概是80%,我们的工程教育跟国际产业需求的差距非常明显。
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不清晰、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相脱节、课程体系陈旧、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欠缺工程师的资格认证等。影响工程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1)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素质结构难以适合企业需要。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不清晰,各类高等院校培养目标趋同。企业界十分注重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程伦理观念等未能通过高校教育得以有效培养和形成。(2)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现有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实践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高校与企业间缺乏应有的紧密联系则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毕业生的最主要原因。(3)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我国高校缺少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尚未建立企业人员来高校任教的制度,教师整体水平与国际化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敬业程度和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4)管理体制与机制落后,教师“忙于事务”。杜祥琬院士指出“忙于事务”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和争取环节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过多;项目进行中的考核、评审、检查、验收活动过多,不讲效率的非学术性会议多;公关性、协调性应酬过多;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活动过多。教师“忙于事务”导致教师的教学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工程教育质量。(5)工程教育投入不足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下降制约了工程教育的发展。实施高质量的工程教育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但目前世界各国平均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而我国仅为0.6%;同时,高校的科研经费比重占科研总经费的比重与国外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潘云鹤院士还指出,我国高校有限的科研经费也呈现出分配上的不平衡现象,高校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大量的应用研究经费短缺。此外,工程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工程师社会地位的下降也是影响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于2010年6月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只有61所大学被遴选执行该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广东入选第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仅有三所高校的不到十个专业,远远无法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平台建设需求,也无法满足《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为调整产业结构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所需的各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结合本地区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并实施“广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国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养卓越工程技术后备人才。
办 法:
1. 在广东省教育厅 “人才工程”计划中,设立专门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人才专项工程计划” ,选拔那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工科教师,并大力宣传省、市属高校中从事工程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的先进事迹和教学科研成果,以提高他们在学校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彻底改变工程系列教师在高校“灰头土脸”的地位,在高校教师中营造出“重实践、重实效”的良好氛围。
2.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人才专项工程计划”与目前国家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实施,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此,应该拨专款支持并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土化进程,尽快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高校的实行细则,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工程型师资教师队伍。为此,要培养和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4.改革目前一些不利于高等工程教育师资建设的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和人事聘任制度:
1)在目前广东省高校的“千百十人才建设工程计划”中对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增加“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应明确规定“进入千百十计划的工科教师必须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
2)准许普通高等学校设置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评定系列;改革高校从事工程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审条件,应当规定“申报副教授资格的应当有不少于两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或应至少具备两年助理工程师的任职经历”;“
3)在聘任(聘用)过程中必须淡化“教学系列”和“工程系列”的界限,因为这两个系列或这两类教师都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必不可少的!从目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要求来看,更应优先聘任(聘用)“高级工程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