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2016-12-16 02:21: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28、提案第20120022号

案    由: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其中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省各地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把农村基层文化体制改革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有力推动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一、我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文明道德建设,道德文明素质有所提高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发生了很大转变,一是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体现为市场经济意识渐浓,参与市场经济建设蔚然成风;民主法制观念加强,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蔚然成风;农民致富愿望增强,“学技术、忙致富”蔚然成风。二是道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和谐家庭”、“十佳文明市民”、“文明村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好家庭”等各类群众性创建(评选)活动,自觉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妇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三是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变。省及各地先后开展了“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生态文明村”、“乡村清洁美”等活动,开展治理四乱(草垛乱堆、垃圾乱倒、广告乱贴、污水乱泼),清理三杂(杂草、杂屋、杂堆),推广三改(改圈、改厕、改街)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整洁的村容村貌,谱写了我省农村文明和谐的新乐章。

  (二)强化综合治理建设,农村社会风气有所扭转

  一是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形成良好氛围。如围绕“群众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以道德素质、科技推广、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法制教育活动,增强了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惩恶扬善,与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在广大农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平安村,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功能,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行为,为农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强化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公益事业有所改观

  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增加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文化工作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是文化事业方面,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在惠及农民群众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流动文化设施,灵活多样地开展服务,使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二是教育事业方面,着力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延伸到农村、农业、农民,切实把农村教育打造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平台。三是卫生事业方面,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缓解农民有病不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大力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真正让医疗服务惠及到农村千家万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但是,“乡风文明”作为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其实施的效果来看,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一)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使得各地的农村文明和文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建设乡风文明存在不少困难和难点。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而我省中部、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更是差别巨大,发达地区如广州鹿颈村由于集体经济发达,对村居文化投入大,其乡风文明建设思路活,方式多,成效显著,曾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等荣誉称号。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韶关市、河源市、清远市等地部分农村,则由于经济的、历史的等原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而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也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力的组织渠道,导致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比较落后,农村人均文化娱乐资源占有量偏低。

我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但是却拥有不到城镇1/3以上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这与我省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显得格格不入。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落后,有限的设施的利用率也存在偏低的现象。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有些违法乱纪现象由此滋生。

(三)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农村文化工作效益不彰。

除珠三角部分发达地区乡镇文化站由于进行了改制外,我省绝大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作为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财政投资、政府包办,人、财、物公有化,公有公营的主体决定着农村文化工作越来越与市场脱节。乡镇文化站公办公助、公有公营的老路已经走进死胡同。

(四)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失,广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失。新农村建设包括乡风文明建设的开展,关键还要靠人来推动,广大农民就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了进城务工或经商,使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所谓的“386170”部队,这就使得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缺失。青壮年农民的外流造成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后继无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缺乏新鲜血液和生力军。这种人才“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将对培育新农村文明乡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五)落后和腐朽文化有所抬头或蔓延。

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与城市相比,文化差距较大,落后和腐朽文化有一定市场。一是奢侈浪费攀比之风。我省农村几乎凡婚丧喜庆,逢事必办,办则兴师动众,大操大办,人情风越刮越大、愈演愈烈。二是黄、赌、毒和偷盗之风。由于当前主流文化市场的缺失,加之部分农民对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特别在农闲时节,许多人就将时间用于打牌赌博。近年来,吸食毒品这一现象在我省农村死灰复燃并日益增多,吸毒者中很多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三是读书无用之风。在农村的部分地区,当地未成年人的失学、辍学现象极其严重,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未成年人严重失学,将会为将来的农村带来不好的连锁反应,越是贫困的地区愈是知识贫乏,当然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状况的改良。四是人情世故冷淡之风。目前,“远亲不如近邻”的良好乡风在农村一些地方正逐渐消退。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民之间交流时间的大大缩短,人情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多了金钱关系少了亲情关系,多了个人利益少了群体意识。五是不孝之风。当前,农村中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尊老养老的观念正逐步被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所替代,在有养儿防老、千年传统的中国农村,孝敬老人的淳朴民风正在消逝。六是迷信之风。我省农村有不少地方还在大修庙宇;甚至有不少人生了病还请巫婆神汉等等。封建迷信在农村抬头给农村、农民带来了严重危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还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另外,农村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公正和民主自治,一定程度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六)部分农民社会理想逐步淡化,道德理想和精神空虚现象突出。

在我省农村,部分农民由于社会理想信念的淡化,只注重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国家和集体事业的发展莫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面对国家和集体的进步与发展,无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农民在物资生活提高后精神开始空虚,部分农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个别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比上一辈有所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开来。

(七)农村卫生状况较差,医疗卫生水平较低。由于生活习惯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我省农村脏乱差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农村忽视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建房杂乱散,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放养,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医疗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医务人员素质低,设备简陋,加上医药价格飞涨,远远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

办    法:

 三、加强我省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不少问题,究其原因分析,这主要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和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等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贴实际,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生态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探索形成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乡风文明规范体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和领导力度;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改变过去单靠政府某一个部门推动的局面,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党、政、群、民间组织多方面入手,上下协调,通过各种制度的相互衔接,构建多层次的乡风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多种类型的文化传播平台向基层农村传播。乡镇党委、政府是乡村文明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肩负重任,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村组组织发动群众投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去,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工作方案,不搞单一模式,不搞统一标准。

(二)与文化道德建设相结合,大力弘扬正气,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大力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建立起公德薄、光荣榜、评议栏,使好风气、好习惯、好人好事情得到表彰奖励,对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进行批评,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习惯。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五好家庭户、科技示范户、婚育新风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落实、文化教育进步、乡风文明、村容村貌改变等作为创建内容。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力争使村村有文体团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点开展好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民俗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贴近基层实际、贴近群众生活的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建立起扎根基层、面向大众、覆盖社会的文化工作网络,使先进文化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自觉地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全面推行农村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引导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推广东莞、中山等地乡镇文化站改制为文化广电服务中心的做法,在全省全面推行农村基层文化体制改革,按照“阵地不丢、队伍不散、经费不减,以改革促进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则,将乡镇文化站由原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管理服务中心,重新到工商和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内部机制上实行创新,政府改变对文化机构的投入方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项目采购,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以钱养项目”;工作层面上,由城镇文化向社区、村组、农村文化转变;组织建设上,由以文化站建设为主,向引导组织农民自办文化、自建阵地为主。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三化”,即公益文化项目“订单化”。政府将组织节庆大型文化活动、群众文体活动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出任务目标并与乡镇文化中心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量化考核,政府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拨付事业经费;文化队伍建设“社会化”。在文化人才的使用上,打破身份限制,不分地域、部门、单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谁能干文化事业就让谁干的工作机制;娱乐文化发展“市场化”。通过出台扶持措施、落实文化经营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发展文化经营组织和个体文化经营户,引导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形成多主体竞争、多产业发展的局面。

(四)拓展宣传覆盖的广度, 为文明乡风建设营造氛围。

各级宣传部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去。以“三贴近”为突破口,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密切关注农民的所思所盼、安危冷暖、喜怒哀乐,把高尚的理想信念寓于农民的现实生活之中,把大道理和小道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运用农闲、节日、集市,寓教于文、寓教于乐,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充实农民精神世界,进而影响他们的修养、气质、眼界、思想,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使不健康的东西无机可乘。

(五)发展农村经济,扩大投入,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投入扶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好部分农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通讯难等问题,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条件。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围绕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我省各地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再反哺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如广州南沙区鹿颈村、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东源县木京村等。

(六)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组织运行机制。搞好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必须大力加强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等群众团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的作用,建立督促检查制度,确保工作落实。成立村社区志愿者义工和文体协会、社区老年人协会、村社区妇女和计生协会等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活动和邻里互助服务、敬老活动,组织村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第二,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考评激励机制。要尽快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出较为完备又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不断探索新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乡风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建立工作机制,确保人员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明确,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制定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既体现广大农民的自治权和创造性,又保障与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承接,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办事,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确保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七)选好村干部,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村干部是农村带头人,一般说来,要求他们要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能起到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选好农村好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好带头人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榜样、示范和教育的效应。因此,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

建立较完备的培训体系,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大培育新农民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加快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为培育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要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列入农民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优势。

(八)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文明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村容整洁、生态文明是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我省早在2001年前后就开始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并且收到了良好实效。要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切实加强农村村容村貌改造升级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按照村容整洁、生态文明的要求,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扎实推进“一池五改”(沼气池建设、改村道巷道、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加快村容村貌整治,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面貌和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全面完成农村泥砖危房改造任务,实现畜禽圈养,人畜分离。结合整治村容村貌,合理布局,按标准建设农村公厕,加快村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抓好环境美化绿化,保证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加快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布点,逐步达到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农家店”,为群众生活提供方便。继续加大沼气工程的普及推广力度,使50%以上的农户实现生活燃料沼气化,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优化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力组织开展创建卫生镇村活动,经过整治农村的卫生环境,为文明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