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16-12-16 02:21: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31、提案第20120019号

案    由:加快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传统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传统产业发展迅猛,逐步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等轻工产品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其中,建材业的产值居全国之首,纺织服装业居全国第二,家电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产值约占全国的一半。现阶段传统产业仍是提供广东财税和劳动就业的主流。

但是,在广东传统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从产业本身来看,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弱、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产业竞争力,难以可持续发展。从国际国内市场来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日益深化、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大、产业综合成本大幅攀升,使传统产业必须设法摆脱低制造水平、低生产效率、低附加值的困境。

要摆脱我省传统产业的困境,一个重要的路径是加快建设服务于传统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通过构建科技支持平台、融资担保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管理咨询平台、政策法律服务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的现实需求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是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要实现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撑,营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产业发展要协调、可持续。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向工业企业提供更多、更专业化和更高质量的服务,提高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是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客观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同时,《纲要》明确要求,广东要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是落实《纲要》的具体举措。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是促进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生产性服务水平高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我省传统产业面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有利于传统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是将我省打造成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客观要求。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历程证明,要建设制造业强省,必须一手抓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一手抓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制造业越来越多地依赖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才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的支撑。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是我省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各种不同的服务环节,包括科技支持、融资担保、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政策法律服务等各个服务子平台。

近些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平台逐步建立,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研发、商业及专业服务业等主要生产性服务业都保持较好的发展势态。特别是2010年4月,几个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后,为各生产环节提供研发、设计、检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无可置疑的是,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依然存在不能回避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小,知名度低,影响力弱

从企业的角度来选择,权威性和知名度是生产性企业选择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的先决条件之一。从省内建立并运作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来看,国内外知名的、影响力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很少。如省内以建立的研发平台、检测平台等,平台的规模小、知名度低、影响力弱是比较突出问题。从投资来看,虽然很多平台初始投资均超过了1000万元,但这笔钱多用于场地建设、装修、员工工资、设备购置等方面,相较于一些知名研发平台或检测平台而言,仅购置设备一项的投资就以远超过这个数额。因此,平台的辐射能力有限,覆盖面窄,无法发挥规模效应,造成提供单个服务的成本过高,不能良性循环发展。

(二)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多数平台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平台在建设初期,存在片面追求服务功能大而全的倾向。虽然平台本身规模小,但还要求具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咨询培训等多种功能,结果陷入“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的尴尬境地。同时,平台因高端设备缺乏及专业人才缺乏等缺陷,致使研发能力弱、资质低,无法提供高水平服务。即使是一些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平台,高校或科研机构仅是将其作为一个实习基地或是收入来源,根本就没派驻专职的高级人才和设置高端设备。

(三)平台利用程度低,自我生存能力弱

除广州和深圳外,珠三角各地建设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利用程度低。据东莞的相关调查,东莞市企业很少选择本镇街或松山湖科技园的服务平台,多数选择广州、深圳等地的服务平台,或者是自己内设服务机构。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服务需求量低,平台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因此平台的自我生存能力较差。

办    法: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统筹,完善政策,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的推进机制。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关系,重点解决交叉管理、多头管理造成的混乱和缺位。要明确将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列入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有效的制度,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平台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持平台的有效运行,促进平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对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平台,要根据实际情况颁布下发关于平台运行的相关制度,明确平台服务细则、财政补贴规则等。对社会资本或多方合作建立的平台,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平台运行的绩效评估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是位生产者提供服务的,应制订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逐步完善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反映平台的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其运行的质量。四是强化共识,促进共建。通过加强宣传与沟通,使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形成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合力,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价值含量为目标,着力培育核心服务机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的专业化水平。就目前情况来看,我省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需要的并非是遍地开花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等,而是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价值含量的、专业化水平高的平台。因此,必须针对我省几大传统产业,着力培育适合我省产业特点的核心服务平台。每个传统产业都要有若干核心服务平台作为支撑。这些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平台,必须主业突出,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内设服务平台的辐射作用,积极实践粤港澳合作和国际合作,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的专业水平。

(三)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集聚区,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布局,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般来说,由各类资本市场、大型物流中心,以及区域性贸易中心、会展中心、研发中心与人才市场等组成的区域性生产性服务平台,不仅取决于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取决于生产性服务资源的多少,还取决于相应的市场腹地大小、发展水平高低。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资源、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传统产业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平台不同的功能区域,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广州和深圳是全省区域性服务平台的主要集聚地。但就全省而言,若以资源与市场集中为前提、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为标准进行空间布局,那么,平台的空间合理分布还要有关部门很好地予以研究与分工。

(四)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不断完善平台的运营模式,提高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注重培育和创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的生存能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市场需求是否旺盛,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是否完善。积极引导传统优势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发挥制造业集聚效应,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二是不断完善平台运作模式,建立以市场利益分配为核心的机制。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的支持、引导和激励,可以通过培训补贴、资助示范、事后奖励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核心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坚持市场化运作。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打破市场封锁,采取措施避免有限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在各地中被分割。

(五)拓宽人力资源培养渠道,为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吸纳高水平专业人才。结合正在实施的人才强省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大力吸引和引进聘用国外高层次服务业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服务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其次要在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方面下功夫,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第三要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引导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实施人才吸引、培养和激励制度,造就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高水平专业能力的人才队伍,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对人才的培养和聚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