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县级医疗体系

2016-12-16 02:21: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32、提案第20120018号

案    由:着力打造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县级医疗体系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连南、连山、乳源三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尤显落后,仍存在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为深入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汪洋书记提出的“建设幸福广东”,“要注重民生,从源头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系统建设,特别是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医疗体系,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同样享受到优质、实惠、方便、及时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50.7万,三县县级医疗机构15间,镇级卫生院23间,厂矿医院3间。连南在职卫生技术人员521人,其中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105人,师级职称138人;连山在职卫生技术人员343人,其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78人,师级职称118人;乳源在职卫生技术人员601人,其中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110人。连南县人民医院和乳源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连山县人民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三县每村均设有农村卫生站。

二、存在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关心支持下,我省连南、连山、乳源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县级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县级人民医院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医疗诊断设备残旧落伍,应急救治体系、传染病防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基层医疗服务有待提高。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急需加强。据调查,清远市的生育险对在计划内生育的发给生育补贴,清远和韶关两市都不能报销产检费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群众因经济原因不愿意把生育补贴用于产检,无法完成卫生部(卫妇社发〔2011〕56号)要求的产检项目。连南、连山、乳源三县按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产检项目完成率均不到50%,按照《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1版》的要求,达标率更低。缺乏必要的产前检查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缺陷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此外,乡镇卫生院的专职妇幼保健人员也非常缺乏。二是农村卫生站工作有待完善。目前农村卫生站基础设施要求不达标(经费不足)、卫生部门监管不到位(违规开展静脉注射)、部分卫生站被私人承包、未依托乡镇卫生院等,使得当地群众在卫生站就医无法享受到医保的门诊待遇。

(二)医院硬件设施有待加强。

一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三个县均因基础设施建设负债累累,如:乳源县人民医院负债4000多万,连山县人民医院负债有1600万,连南县中医院负债600多万,至今仍拖欠职工社保费100多万没有缴清。二是医疗设备急需更新换代。大部分医院、卫生院的救护车和部分医疗设备已“超期服役”,故障频频;检测、检验设备基本上购买的是低端产品,以手工和半自动为主,分辨率不高,误差较大;急救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紧急医疗救援需求。

(三)县级医疗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三县的县、镇、村三级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但是,三级卫生体系相对独立,未形成梯度医疗格局,三级转诊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医疗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四)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整体素质偏低。

如:连山县中级技术职称以上占23.8%,连南县占20.5%,乳源占18%。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几乎没有,医院大部分医护人员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大部分医护人员从未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过。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及整体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

(五)民族医药特色专科开发不足。

我省的三个自治县地理、气候、土壤条件,能满足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单是连南瑶族自治县现有中药材面积约128248.2亩,其中野生中药材面积约12.255万亩。多年来,连南县中医院建立了肿瘤、肝病、痹证、皮肤病等专科,瑶医疗法5种;收集到秘方、验方200多条,经临床验证使用的80多条,药物800多种,常用于临床的就有200多种,制成药品的有20多种,其中盘王跌打练功酒(风湿骨痛酒)在2001年获清远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在中草药制剂方面,根据瑶族民间偏方、验方膏、丹、丸、散的制法制成的制剂有20多种,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疗效。2006年连南县中医院的肿瘤杂病专科和连山中医院中风病防治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单位,但是由于缺乏扶持政策、开发资金、专业科技人才,这些专科都没能得到有效长足的发展。

办    法:

三、有关建议

(一)因地制宜,培养发展后劲。

1.创新思路,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有关部门要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因地制宜,发挥民族医药独特的风格,利用镇卫生院、农村卫生站的优势,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品牌和影响力,培育综合实力,使当地医疗卫生事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2.重点发展县级人民医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县人民医院在县域医疗单位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直接服务县域及毗邻地域广大群众,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是联结城乡医疗服务的枢纽,医院的发展建设和能力提升关系着全县医疗水平,医院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能否享受到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所带来好处。为此,上级有关部门要把发展好县级医院作为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对口帮扶考核机制。通过以技术和管理为纽带,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下沉,解决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的问题。应制订相关制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与有关高等院校以及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相对固定的协作机制,建立即时联系通道,形成医院之间、科室之间、领导层之间、技术骨干之间四个层级的帮扶格局。通过定期培训、进修学习、专家指导等形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实施“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力度,建立省三级甲等医院无偿扶持县级医院的考核制度,在全省形成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竞争氛围,促进当地医疗水平提高。

4.增加少数民族卫生事业专项经费。省卫生厅从1997年起每年安排三县各50万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专项资金,2009-2011年增加到每年60万,现已到期。鉴于三县医疗负债情况及物价上涨等因素,专项经费增加至每年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标准配置和消化债务等。

(二)整合资源,提高整体水平。

1.进一步整合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医院的资源,形成合力。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不多,“三院”重组后使中西医有机结合,既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医疗运行成本,又优化了结构,提高了综合能力,达到资源共享,与民族医药发展并重的目的。目前,连南县、连山县已实施,建议进一步完善推广。

2.整合县、镇、村医疗卫生资源,完善三级医疗体系框架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逐步整合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卫生服务网络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等现有资源,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通达本地区的医疗卫生行业三级医疗体系的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站联网,诊疗、培训在线指导,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调阅共享等。

3.完善急诊救护中心和传染病防治网络,解决当地群众急需问题。完善城乡一体的紧急医疗救援和防疫体系,以县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依托,覆盖城乡的二级急救网络体系。通过信息化管理,连接镇、村卫生服务网络,形成通达本地区的三级传染病防治网络。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借助帮扶医院技术上的支持,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和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急危重症的抢救及诊疗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就近就医率。

(三)发展民族医药,走特色发展之路。

1.扶持民族地区的民族医药发展。广东已将发展中医药纳入“十二五”期间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清远和韶关要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民族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民族医药工作领导,组织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民族医药研究,加大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药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2.挖掘民族医药资源,做强民族医药特色专科。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要深入挖掘民族医药资源,以“名医、名院、名科”的战略方针发展民族医院,以“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为发展方向,确立“人才培养为重点、科技发展为先导,医疗质量为核心,优质服务为目标”的民族专科发展方针政策,形成一批民族医药突出、诊疗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省内影响力较大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民族医药重点专科。

3.开发民族医药产业,形成产业链。民族地区发展当地民族医药产业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民族医药种植产业化对保护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族医药材的培育种植、开发研究、验方收集整理、治疗应用等整个链条的扶持。大力引导和开展对民族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