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提案第20120006号
案 由: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
提 出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社会工作其宗旨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发展及制度化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政策体系构建、专业队伍建设、社会综合发展的演变过程。
在省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省近年来的社会工作有较快发展,随之社会工作的不足之处和急需改进的地方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工作人才配备少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配比明显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平均每1000个居民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包括志愿者),从我省来看通常每1名社会工作者面临千个以上的服务对象,其时间和精力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是可想而知的事,更不用谈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社区基本上还没有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无法确保社会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二、社会工作专业水平较低
在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工作人员一般都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学历,有的要求是硕士学位。我国近几年平均只有1万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更何况还有一部份毕业生会选择其他的热门职业。我省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多是兼职或是志愿者,只是参与、执行上级部门下发的任务和工作指示,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社会工作管理结构不专一
目前,社会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一般由民政部门及其下属福利机构负责,以推动社区救助服务为主。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够准确,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够明晰,政策保障落实不够到位,制约了社会工作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社区居委会与社会服务站往往合二为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社会工作没有一支相对独立的专门队伍,人员不固定,更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来具体推进实际工作。
四、社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
目前社会工作者多是民政部门或下属机构工作人员兼职或是招募临时志愿者的形式,一般是无偿提供服务,即使有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其待遇也是较低的,这也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无法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会工作模式局限单一
社会工作形式在很多社区都局限于过节走访慰问,特殊节日的活动,生病探望,救急,救助等。既不能涵盖真正需要服务的对象,也无法调动多数人参与社会共建,促进和谐发展的积极性。
办 法:
鉴于上述情况,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了解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进办法:
一、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据了解,美国、德国的人才配比是每500人配1名社会工作者,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四分之一。因此,建议社会工作人员要通过大学系统教育,把那些有志向、感兴趣、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充实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二、切实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水平
一是对正在从事社会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二是要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和考试制度,对于专业人员必须要实际职业资格准入的限制,如美国全国推行社会工作执照或职业资格制度。
三、努力构建社会工作科学架构
坚持两手都要抓,建议一方面由政府牵头,民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部门协作的政府管理架构,主要负责国家政策的宏观协调和落实,另一方面从行业自律入手,由社会工作协会、联合会等专业管理组织或团体负责对专职社会工作者的管理、培训、考核等,确保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适当提高社会工作薪酬水平,参考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者的收入一般处于或高于中产水平的做法,我省根据实际情况可逐步提高专职社会工作者的待遇。
四、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
因地制宜地确定人员配比,既要鼓励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作为志愿者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更要建立激励体制,适当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并从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畅通专职社会工作者的进位渠道。
五、积极拓宽社会工作发展渠道
实现从简单的救助救济到多渠道的组织引导,从受助者被动接受服务到积极主动发挥能动性等方面的转变,搞好两大类服务工作:一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如社会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会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二是社区居委会提供互助服务,有利于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高效、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建议开展各种便民家庭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文体健身娱乐服务,婴幼儿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项目。引导不同群体发挥各自积极的作用,比如少年儿童一到假期,条件好点的家长就忙着送孩子补习或上兴趣班,不但孩子要冒酷暑严寒,风雨无阻地疲于奔命,家长也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陪同护送,条件不好的如下岗职工的孩子只能在家耗着,甚至无所事事学着打架、闹事。建议社区组织起一些兴趣班或是学雷锋小组之类的活动,这些问题也基本能得到解决。比如离退休人员,为更好的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建议社区除了生病探望、过节慰问之类的活动,还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结合离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的要求和原则,组织一些老年兴趣班、社区服务队等活动,让老人不服老、发挥余热的能量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在关心下一代、参与文明社区共建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对待孤残人士,除了日常救助和救济外,社区也可在了解情况调查意愿的情况下,鼓励有能力的孤残人士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其热情、大胆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如书画展、歌唱比赛等,或引导帮助其做些自食其力的工作,实现自立和自强。还有针对家庭主妇,尤其是原先有工作为了家庭和孩子不得不留守在家的现代主妇,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特长。现实的差距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感觉与社会的脱节、与朋友的脱钩、与家人的隔阂,多数人会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整、宣泄,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在加拿大的社区就设有妈妈俱乐部之类的组织,由社会工作者组织全职妈妈开展一些手工艺品制作、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活动,有时也只是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交流一下教育孩子、处理家庭事务的经验,颇受全职妈妈的欢迎,甚至比心理医生治疗产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更见效。建议我们可根据国情、省情、市情适当地推广类似做法。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我国公共需求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迅速增长,呈现出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所以,只有不断提高社区功能化管理水平,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社会事业做实、做好、做到位,才能为“幸福广东”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