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

2016-12-16 02:21:18 来源:广东政协网

16、提案第20120109号

案    由:关于加强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

提 出 人:刘耀辉(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是建设广东文化强省、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着力点。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广东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和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示范区,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积极推动作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切实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文化战线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文化强省建设要求相比、与基层群众对文化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其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使用率低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然相对薄弱。很多地方特别是粤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文化活动场所简陋,很多图书馆、文化馆馆舍相当老化,有的甚至是危房,不能使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料陈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阅读的需要。很多文化站没有正常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广大农村虽也订阅了大量的党报党刊,但大部分滞留在乡镇机关和村社干部手中,一般农民很难看到,农民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如经济发展总量在我省相对靠前的惠州市,目前全市人均公共藏书量仅为0.22册,与省要求到2015年全省人均公共藏书达到1.2册以上的目标相差甚远;惠城区、大亚湾区和仲恺区等三个县(区)未建有县(区)级图书馆和博物馆;现有行政村(社区)1250个,已建成的文化室绝大多数均未达到“五个有”标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仍有差距,按照省提出的“至2012年6月底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需要在下来半年多时间内建成近500个农家书屋,任务相当艰巨。

(二)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瓶颈

据调查,当前我省很多地方特别是粤北山区和粤东边远山区的乡镇文化站经费匮乏,日常运作困难,难以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按有关政策规定“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应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但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县和镇一级,地方财政吃紧,地方财政必须按比例投入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去的部分,很多地方不能兑现。

(三)农村公共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

一方面, 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不愿意投身到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导致农村文化专干素质偏低,年龄结构偏大,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不强;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不专职,存在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有些文化专干变成“杂工”,经常抽调去搞农村水利、计划生育、治保防灾,无法专职专心去从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由于待遇低,基层文化干部不安心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

(四)农村基层文化场所未能切实按国家规定的政策运作

中央明确规定,乡镇文化站性质是公益性文化机构,不得随意改变其性质和用途。调研发现,有关的政策未能切实执行。我省部分山区乡镇的文化站没有专站专用,有些连文化站的标志都没有,部分站址和活动场地被计生办、水利会、公证处、治保会等机构共用挤占

办    法:

二、关于促进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加强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领导责任,强化组织机制保障

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推进,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宏观研究、整体规划和具体指导。建议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列入地方党委政府的考绩内容,考评机制要能够反映农村基层农民的意见,对违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策的干部要追究相关责任。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要“新建”。继续在一些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及配备设施的地方,新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场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要“合建”。与农村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发办公场所的综合功能,在部分场所设置文化功能区;三是要“改建”。对闲置废弃的旧校舍、旧祠堂、旧礼堂及其它一些旧房子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2、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置,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所、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不能随意挪用、拍卖、租赁,不能以任何借口改变其用途。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

(三)加大各级财政保障力度

我省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经费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稳步增长。要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标准,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足额投入。加大对我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我省东西两翼和山区未达标的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与社区综合文化室建设。要建立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我省各级政府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购买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以促进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建议我省农村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省一级财政也要相应负担一定比例,并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议省政府要制定实施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要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