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覆盖广东省的胸痛急救网络

2016-12-16 02:21:18 来源:广东政协网

61、提案第20120230号

案    由:建立覆盖广东省的胸痛急救网络

提 出 人:石玉玲(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案由:胸痛急救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医改要关注的重点!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等慢病发病率处于快速上升趋势,每年死亡病人总数已达300万人。而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人群”竟高达70%以上。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在我国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而过去20年当中,我国胸痛院前急救没有太大改观,院前急救和院后救治没有有效的衔接,即使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2010年10月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和心胸外科学会将FMC-to-B(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 opening time)即患者打电话请求就医到球囊扩张时间的标准设定为120分钟,而我国目前 的水平是二级医院平均5小时,三级医院平均8小时,我们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大医院急诊、门诊数量多,压力大,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基层医疗则缺少病源,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要达到并超越这一标准,需要有完善的医疗体系为基础,通过现代物联网技术整合医疗资源,在中心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基层医院参与胸痛中心建设,协同救治,重心下放,非常必要,这也是医改要关注的重点。

2011年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简称广总)胸痛中心、远程心电会诊中心的正式成立,暨中国首个区域军民协同胸痛急救网的成功运营,充分论证了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整合医疗资源,是解决以上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胸痛急救网采用北京艾威梯公司自主研发的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将现代胸痛急救理念和最先进移动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可以实时将抢救现场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血气 和肌钙蛋白等生命体征数据通过3G或卫星信道传到总医院监控中心,实现中心专家与抢救现场医护人员的协同救治,同时为院内救治赢得了时间。通过为急救车配备GPS跟踪定位装置,实现急救车资源的实时跟踪监控,返院路径计算及时间估算,达到资源统一调度及最大化使用的目的。通过急救医疗物联网实现多场合监控,总医院专家即使不在医院亦可通过3G上网,实时查看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相关病历资料,进行远程会诊和急救指挥,从而保证了总医院的权威专家能不受时空限制持续地为急救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协同广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广州市和周边地区数家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共同组成的胸痛急救网络。

本系统平时以3G网络,一旦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将立即转为卫星通信,使本系统具有全天候、广覆盖、动中通、抗灾害、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灾备应急,抵御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该系统自2011年3月27日启动到2011年12月20日共诊治536例胸痛患者 。

病种  人数  死亡  抢救成功率%  国内水平%

急性胸痛  536  12 97.76

急诊PCI  128  96.88  90

主动脉夹层  20  95  48

其他紧急手术  5 100

2011年8月,该胸痛急救网为深圳大运会做了医疗应急保障,成功地为突发胸痛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与抢救指导。同年10月和11月该胸痛急救网为军演做了医疗应急保障,实现了我军首次战时伤员生命体征的实时回传与远程协同救治。充分体现了胸痛物联网在应对大规模医疗保障任务,甚至战争、灾害应对方面的突出能力。

广东四会市人民医院、佛冈县人民医院等第一批十六家医院已加入总医院急救网络,成功抢救了一批急性心梗患者,造福当地百姓。

2011年10月22日“首届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60多家医院的500多位院长、专家等关心胸痛中心发展的人士齐聚广州。广州军区总医院的胸痛中心模式得到卫生部领导的肯定。该项目成为广总两个重点项目之一,累计接待两岸三地来访、参观30多批次,累计500多人,得到省和军区领导的重视与赞扬。其中广州军区徐粉林司令员、总后卫生部张雁灵部长、前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阳胜, 香港港安医院集团等到胸痛中心进行参观与指导。胡大一教授在他的微博上说: “首届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在广州成功召开。广州军区总医院的胸痛中心值得同行参观学习。该中心DtoB平均救治时间69分钟,最快达24分钟.堪称我国胸痛中心的井冈山,相信胸痛中心的星星之火,未来必成燎原之势。”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主管副院长向仕平介绍说:“通过运营远程胸痛急救网络,我们颠覆了传统急救医学模式,历史性地改写了胸痛急救的临床路径, 突破了传统医疗活动在时空上的限制, 倍增了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我们实现了胸痛中心与基层医院的两级联动,组成了军民共建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创造了我国军民协同网络化胸痛急救的新模式,同时带动了基层医院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行政总监、急诊专家秦伟毅教授介绍说:“通过对胸痛中心试运行期间数据的分析,胸痛网络的建立使广州市内的胸痛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平均缩短了30分钟,赢得了胸痛急救的黄金时间,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打破胸痛患者就近救治的传统概念,移动监护室和快速转运使得更多的急性胸痛患者能尽快达到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接受标准的治疗。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技术总监、心血管专家,博士生导师向定成教授介绍说,“胸痛急救网的建立,创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时间)平均69分钟、最短24分钟的世界领先记录,(国际标准是90分钟)。也使我国胸痛急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建议:本提案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整合医疗资源,以胸痛急救为切入点,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运营的中国首个区域军民协同胸痛急救网为基础,建立覆盖广东省的远程胸痛急救的公共网络,以多家中心医院为核心带动基层医院的发展,以点成网,信息共享,分级治疗,协同救治,突发应急。此远程胸痛急救的公共网络不仅限于胸痛急救,可以发展到其它危急重症。实现急救与个人健康监护相结合,中心医院专家同时对大量患者进行无边界监测与健康干预。

远程胸痛急救的公共网络的建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由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主导,联合各级医疗部门,成立各级胸痛网络建设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规划胸痛网络的建设。

由于本提案所涉及的覆盖广东全省的胸痛网络建设,是一项涉及

广东全省人民的民生大事,覆盖范围广,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深远,因此,需要由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主导,充分联合和发动各级医疗部门及医疗、医学专家,成立胸痛网络建设工作委员会,统一安排建设计划,明确委员会工作职能及人员职责,起到协调各地各部门,各级医疗机构的宏观管理作用,同时又能对各级各地医疗机构具体实施的细节进行监督和关注。

二. 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不断完善胸痛网络的功能,分地区,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胸痛网络的建设。

1. 建立公共急救云平台,整合广东省内所有急救中心资源。建立多个急救监控中心,形成急救监控中心群,实现对全省急救车的统一调度调配,形成急救车队群,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

基于广州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的成功模式,为全省所有急救监控中心的救护车全部配备GPS,并将急救车实时信息全部整合到云平台上,各急救监控中心可以通过云平台随时查看各个救护车的实时状态信息,例如是否距离急救现场最近,是否已经有病人占用了救护车等,通过云平台上的救护车跟踪系统的统一信息整合和调配,使各个救护车的工作效率最大化,实现最快速的抵达急救现场。

目前,第一阶段将首先整合广州120急救中心及深圳120急救中心,及其所辖的救护车资源,医院和区域;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步纳入广东省内更多城市的急救中心,直至最终实现对全省急救中心资源的完全整合。

2.建立基于云平台的胸痛急救医疗资源实时信息查询和跟踪系统,整合省内所有胸痛医疗信息资源



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在云平台上建立对各医院胸痛住院床位及导管室的实时状态跟踪,掌握空床位或导管室的释放时间,并结合救护车跟踪系统,自动计算最佳的路线及组合方案得出患者获救的最高几率,告知并指示救护车相应的路线及目的医院的名称和位置。

3.基于公共急救云平台,建立多级胸痛中心,实现急救电子病历动态权限管理

我们可以在统一的公共急救云平台上,建立多级胸痛中心, 三甲医院作为一级胸痛中心带动地级医院二级胸痛中心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正常情况下,各级胸痛中心只能看见自己的急救电子病历信息。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开放权限让其它胸痛中心来提供服务。

基于此目的,实现急救电子病历的动态权限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医疗信息的共享和区域协同医疗的工作效率,实现对医疗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深入利用。建立了动态权限管理以后,通过电子审批可以用几秒钟就完成往日需要跑几天才能完成的审批过程,通过开放权限,可以让需要参与会诊的其他医院专家立刻就能看到病人的病历,并参与或主持对病情的处理,处理完成后,立即收回权限,会诊专家立刻无法查看或处理病人的病历。

4. 分地区,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胸痛网络的建设

胸痛网络的建设可以采取以点带面,以中心医院带动基层医疗,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形式逐步进行。前期,可以选择广东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等城市,联合当地急救中心,在中心医院建设胸痛中心,为急救车配备GPS跟踪器,以及12导联心电监护仪,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肌钙蛋白分析仪,血气分析仪,以及支持3G及卫星通讯的医用平板电脑,为医生配备远程医疗指挥终端,在中心医院建立院前电子病历系统,急救车跟踪系统,远程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并纳入到胸痛急救云平台上,实现医疗资源的逐步纳入和统一整合管理。之后,可以在其他城市逐步建设更多的胸痛中心,辐射当地下级医疗机构,联合当地急救医疗部门,实现对胸痛急救医疗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统一管理。

三. 以胸痛急救为切入点,基于胸痛网络,实现对广东全省人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群防群治。

作为公共医疗信息平台,胸痛急救物联网一旦建设成功,将覆盖全省所有医疗机构及全省人民,其内涵也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胸痛急救,将涵盖更多的科室、疾病种类,以及全民个人健康监护,家庭健康管理,疾病群防群治,以及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基于胸痛物联网,政府主管部门可以 针对性的制定医疗,社会福利,灾备等政策,惠及全民,将胸痛物联网真正变成服务于全民的医疗信息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中心。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