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提案第20120154号
案 由:关于加快广东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 出 人:张杰(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我省地处亚热带,面临南海,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灾害频繁,台风,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均居全国之冠。每年因受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4-6%,其中农村遭受损失所占比例最大。近年虽然全省各涉农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全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在起步阶段,公共气象服务还很不完善。气象是公益事业,防御气象灾害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省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一下子全面铺开建设防御体系不大可能。试点先行、重点扶持,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示范市,以点带面推进全省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改变全省农村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防御能力方面落后的局面,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
近年,江门市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推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把争创全省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示范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列入市委市府和人大政协的议事日程。去年以来,江门市选出的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深入农村基层,调研江门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情况,认为江门市创建全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示范市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
一、江门创建省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示范市的必要性及优势。
1、地理因素。江门土地面积9541公里,占珠三角1/4,南北跨度大,常遭受台风、暴雨、龙卷风、冰雹、雷击、干旱、低温冷害、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属珠三角河网区,地貌多元化,局地小气候概率高。整体地貌气候特征在全省具有代表性。
2、区域优势。江门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超50%,农用地1128.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85%,是珠三角都市群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中国锦鲤之乡,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平),全国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和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恩平);江门是海洋大市,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发展规划主体区、优化发展区和生态功能区,前景广阔;江门地处粤西地区和西南各省通往珠三角和粤港澳的交通要道,是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第一侨乡,独具区域优势。而且江门市具有广阔的平原,又有大面积的山区,还面对辽阔的海洋,在全省极具代表性和示范性。
加快江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对全省农村积累防灾减灾经验、提高防灾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江门市在建设农村气象防灾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创建示范市奠定了基础。
江门市在规划、立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持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江门被广东省气象局确立为广东省公共预报业务体制改革试点,台山被定为广东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试点、气象防灾减灾民心工程试点、农业气象信息源建设工作试点。2011年,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在江门市立项并获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项目被列为江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广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地方特色项目。
2006年至今,江门地区地方财政共匹配资金1449.95万元投入气象现代化建设,共建各类自动站、遥测站115个及一系列气象探测基设设施,区域中尺度天气立体监测水平和预报预警水平显著提高。在全省率先出台《江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已纳入2012年市县两级公共财政预算。培训了全市1318个行政村1450名基层气象信息员;以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和广播服务为重点,全面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工程; 2011年建成12个村、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积极推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以台山、鹤山、恩平重点,开展水稻、马铃薯、果蔬和罗非鱼、鳗鱼等种养植业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此外,还切实加强了人影工作和人才技术支持。
三、构建省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示范市的内容
1.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
2.建立稳定的气象为农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3. 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网络。
4.建立农村气象综合监测系统。
5.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6.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鉴定。
7.建设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
8.开展气象与防雷知识科普宣传。
9.开展气候资源调查和气候区划研究。
10.研发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
11.开展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
四、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经费概算
1.人员经费:
(1)农村气象信息员维持经费,每人每年约1000元。
(2)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的工作经费,约5万元/县。
2.建设费用:指各类观测站、监测系统、预报预警系统等
(1)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气精细化服务示范点,约5万/站。
(2)镇村显示屏约5000元/屏。
(3)农业气象自动站:12万/站。
(4)防雷减灾工程示范村:6万/站。
(5)多要素自动站网:约6万/站。
(6)建立基于GIS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系统、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图型显示系统和水利气象防汛预警平台: 80万。
(7)新一代普勒雷达天气及配套设施:6000万。
(8)车载移动气象综合观测应急服务系统:车配自动站约60万,配其他观测设备约300万。
(9)海岛自动站:约40万/个。
(10)海洋综合观测系统:770万/套。
(11)地波雷达及配套基建:500万。
(12)能见度仪:约10万/个。
(13)风廓线雷达:约160万/套。
(14)大气成份观测站:近海大气成份观测系统约600万、大气成份垂直观测系统约450万。
(15)大型浮标:约300万。
(16)海-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网(含梯度观测塔):约400万。
(17)建立中尺度气象自动站网气象资料实时处理平台,当雨量、风速、气温等要素达到警戒指标时,实现10分钟内自动报警:13万。
(18)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以及农业经济与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等:约100万。
(19)山区和海洋卫星通讯接收、卫星数字广播(DAB):500万。
(20)农村“大喇叭”等配套设施:约100万。
全市合计约需经费100,000,000元(壹亿元)。完成以上项目建设,基本可实现镇村两级农村气象信息预警“全覆盖”,对有效防御和减轻农业气象灾害、保障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把江门市列入广东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示范市,坚持先行先试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推动全省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农村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做好表率。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