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南岭生态旅游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构造广东新的特色经济圈

2016-12-16 02:21:17 来源:广东政协网

3、提案第20120172号

案    由:规划建设南岭生态旅游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构造广东新的特色经济圈

提 出 人:民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粤北地区的韶关、河源、梅州同属南岭区域,地理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和饮用水源地,承担着珠三角、潮汕地区及香港6千多万人口的供水责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粤北11个县(市)明确列入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范围内。作为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复颁发了《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海洋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而对作为广东生态功能区总面积达4.98万平方公里的韶关、河源、梅州三市,我省尚未出台区域整体战略规划。韶河梅三市仅仅依靠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被动接受珠三角的经济辐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足生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寻求全新的支柱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广东省应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制订生态功能区的整体瞄准性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区域主体性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将韶关、河源、梅州三市整体规划为广东南岭生态旅游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下称“南岭试验区”),并力争上升为国家区域经济战略规划。

该试验区的发展目标是:1、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和旅游目的地;2、中国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综合创新示范区;3、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绿色崛起,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典范区;4、中国欠发达地区探索以旅游兴业、以旅游建城和以旅游兴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竞争优势,就地实现乡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试验区。

建设南岭试验区,是广东抢抓历史机遇、对接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广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新平台和重要抓手,是建设幸福广东、加快城镇化进程,确保珠三角及香港同胞喝上优质饮用水的政治需要,是实现粤北山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造广东省第四大特色经济圈、构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举措。

办    法:

设立广东南岭生态旅游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以生态文明统领韶关、河源、梅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规划大区域、建设大基地,集约开发旅游资源,迅速修通汕昆高速公路,打造千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建设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区和区域经济大品牌,使生态资源价值最大化,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1、坚持全域旅游化,建设区域经济大品牌

把规划建设南岭试验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全局统筹,区域协作,合力推进。把全区域当旅游区建设,把城镇当景点打造,把每一个景区(点)当酒店管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原则,构建区域旅游大格局,营造区域发展大环境,培育生态旅游大产业,开拓生态旅游大市场。

建议:一是由省发改委牵头,迅速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编制《广东南岭生态旅游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并力争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二是成立南岭试验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组长,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三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解决南岭试验区发展的有关问题。三是省政府出台系统的推进南岭试验区的配套政策措施。

2、坚持交通先行,优化发展大环境

在广东“十二五”交通发展中,要优先建设汕昆高速公路,打通广东省内横向交通大动脉,实现东西两翼、珠三角和粤北山区高速公路网互连互通,并与我国西南地区高速公路相连,沿汕昆高速公路打造广东千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要全力推进杭广高铁广东段、京深高铁广东段早日规划建设,并加快建设大广高速公路、粤湘高速公路,打通粤北山区与中西部地区及长三角的快速通道,使旅游客源市场得到极大拓展。

3、坚持政策引领,激发旅游发展大动力

给予南岭试验区开发建设与广东“双转移”工业园同等政策待遇。一是省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南岭试验区的开发建设;二是给予南岭试验区在旅游产业园开发建设方面与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同等的土地政策(房地产除外),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三是给予旅游产业园与一般工业园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四是加大融资支持。开办商业性旅游景区,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五是申请设立南岭试验区产业投资公募基金,定向投资于南岭试验区,通过收购、兼并或重组,推进南岭试验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六是培育扶持南岭试验区龙头企业,使之快速壮大成为南岭生态旅游产业的领军企业。

4、坚持集群发展,培育旅游大产业

将旅游核心产业、旅游依托产业、相关辅助机构以及旅游组织和教育培训机构等,采取大区域规划、大基地建设的方式,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兴办项目布局集中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使旅游产业及其相关联的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和综合品牌效应,培育旅游大产业,进而增强竞争力、具有带动力、扩大影响力。

5、坚持产业融合创新,强化旅游的辐射带动力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旅游业发展,各行各业旅游化,多样资源旅游化,推进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新型城镇化同步规划、联动发展。要不断完善“行、游、住、食、购、娱”旅游服务体系,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要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将主体旅游业与创意工业、生态农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文化娱乐业、医疗保健业、科技科普业、健体休闲业、网络与信息服务业、外包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综合体。

6、坚持文化引领,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促进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双赢。着力推进韶河梅三市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村居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恐龙文化、山水文化、山歌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美食文化、地质文化等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使南岭的生态旅游因有了文化的参与而更具魅力,三地的文化事业因有了旅游的支撑而更具活力。

7、坚持国际化标准,提升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在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和管理、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服务的提供、旅游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要以国际标准为坐标。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的设置、公共服务的提供、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等,都要适应国际游客不断增多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