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提案第20120218号
案 由:化解农产品滞销难题的政策建议
提 出 人:林映文(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去年以来,农产品滞销问题日益严重。多宗农产品都陷入了“价跌、滞销、卖难”的困境。去年5月份,广东连州市龙坪镇今年龙坪镇种植的无公害萝卜;7月份,海南省的大批香蕉;9月份,广西等省份的香蕉、红提葡萄、荔枝等遭遇销售难;覆盖中国15个省区、涉及6000万农民的马铃薯不少产区出现薯价暴跌、薯农受损的现象,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30%至50%。年终,白菜、大葱、洋葱、生姜等主要过冬蔬菜都出现了滞销情况。山东、安徽、辽宁、新疆等地白菜价格从去年的一元多跌到现在的一毛多。
农产品的滞销是全国现象,也是广东现象。广东农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份量。根据省农业厅去年发布的2009年数据,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714万亩,建设有40个产粮大县,创建63个国家级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为全省粮食增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40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省65%。全省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等全面增产,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但是,农民始终没有走出价格涨跌与收入增加关系不紧密的怪圈。因此,本人经调研和分析,对化解农产品滞销怪相给予一些分析和政策建议。
一 现行应对策略
(1)微博营销
在滞销农产品的巨大压力前,不少地方选择了通过微博营销。今年5月,四川攀枝花盐边县瓜农开通微博卖瓜。随后,盐边县永兴镇也开通了官方微博开始推销西瓜。6月,海南香蕉滞销,微博“卖蕉” 8月,陕西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村委会开微博,卖数千吨滞销的土豆。9月,云南寻甸县柯渡镇微博上卖板栗。每一次求助都言辞恳切,每一次求助也总会有非常多的网友积极转发和评论。
问题:微博营销在先期产生了一定作用,但伴随着同类信息日益增多,网民除了产生审美疲劳外,主要是无法消化大量农产品的存在。
(2)媒体介入
各地在农产品滞销的情况下,借助媒体力量,刊登滞销信息。如内蒙古的土豆,湖南的柑橘、海南的香蕉、山东的白菜、贵州的番茄等,都曾“榜上有名”。可惜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且形成了滞销的周期律。即每隔一年必会出现某种相同农产品的滞销。
问题:媒体帮助农民卖产品,只是一个补救措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农产品滞销不可能总靠媒体解决。
(3)领导吆喝
政府领导亲自吆喝卖滞销农产品是目前常用的手段。1月份,江西瑞昌滞销丰收后的几百万斤山药,江西省瑞昌市副市长和当地农业局局长均亲自赴京帮忙推销山药。同样的情况一再出现,安徽省界首市由于萝卜大丰收,分管副市长刘新兴亲自带队到合肥去兜售萝卜。
问题:应当承认,领导帮忙卖滞销农产品,有点作用,但个人力量有限,这种吆喝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杯水车薪。
(4)农超对接
由于流通环节的不畅,导致许多地方农民和市民消费者两头叫苦,中间也喊不挣钱的现象发生,于是出现了农超对接的营销方式,直接省去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消费者直接能吃得上新鲜农产品的目的。
问题: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洽谈双方主体的问题。超市如果与单个农民进行谈判,既不现实,也不平等,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和人力费用。并且,目前农村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者现状导致了必然难以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需要。要想解决谈判对象的问题,应当从健全农民经济组织方面着手。让农民加入合作组织,让合作组织代表广大分散农民进入市场,进行谈判,避免因为分散受到利益侵占,也可以通过终端有效传导市场需求,通过农业合作组织规避市场风险。
二 农产品滞销的瓶颈
(1)信息瓶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市场价格起伏波动不断,而个体化经营的农民缺乏对市场风险的判断能力。仍是按照经验,盲目性和自发性的行为进一步扩大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农民所要承担的风险。正是由于我国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在相当范围仍然没有摆脱“一家一户闯市场”或者一哄而上,“跟风生产”的生产方式。
所以说,从长远来看,只有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信息脱节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矛盾现象。
(2)物流瓶颈
中国目前的农产品多为低值产品,但物流成本的日益上涨让大量的低值农产品得不到上市流通的机会。
目前,随着油价、仓储成本、交通运输费用的不断上涨,加大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费用,同时政府对农产品、城市所需蔬菜的绿色通道并非常态,政府不可能为每样滞销的产品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城市对农产品的歧视性税费已经成为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3)分利瓶颈
我国菜价存在“流通暴利”,农户分利处于最弱势地位。据介绍,我国目前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二十个百分点以上。这个问题又以新鲜蔬菜的销售最为典型。蔬菜的零售价格要比批发价格高80%-100%,销售者的利润比生产者高2-3倍,生产者收入为零售价格的1/4-2/5。
(4)加工瓶颈
中国的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在没有深加工的情况下,价格自然无法提升。这就使得大量进口农产品和深加工农产品占据了高端农产品销售市场。同时,在深加工过程中又需要冷库和冷链运输等,成本均不菲,这是目前单个农户无法做到也无法满足的。
(5)技术瓶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强力支撑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然而,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紧迫要求,农业科技并不能完全适应需求。主要是农技推广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最后一公里”走得还不够好,如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品主要产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不高,集成示范应用力度不够,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所需的低成本、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严重滞后,阻碍了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6)组织瓶颈
从历史经验来看,缺乏组织的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大生产。而目前的农村组织未能有效的发挥行政职能,特别在合作经济组织职能上的缺失,统分双层经营体制仅仅实现了分的一层,统的一层得不到有效执行。
三 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建议
(1)出台针对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扶持政策
据统计,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达31000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但是,这些网站有不少是为了显示存在而存在,并没有与农民产生互动。
建议出台信息化扶持政策,一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IT企业等的合作,充分利用3g、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依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建各级、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服务团队,增强服务效果。规范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基层农村信息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信息服务主体行为。
四是建立农业信息市场,优化信息服务环境。
(2)发展订单农业、直供直销等方式,通过契约关系稳定产销关系
一些网络营销、微博营销等方式逐渐发展,出现了网络订单式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直接解决掉部分农民的销路问题,应加以鼓励和推广。
(3)继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议组建更多的细分型专业合作社。如四会柑橘合作社等。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农超对接”的问题提供组织保障。
(4)缩短流通环节,继续推进“农超对接”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损耗相当大,以致流通成本大大增加,如果能够在损耗率方面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流通费用就会大幅度降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通过大型连锁超市销售农产品,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有必要培育一批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的经营主体。应该继续推进“农超对接”,缩短流通环节,减少超市的采购成本。
(5)财政补贴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仓储。
对仓储条件不足的乡村,组织农民建设简易储窖进行短期储备,同时要加快建设大中小型储窖,提高仓储能力,财政上参照种粮补贴予以一定补贴。同时鼓励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
(6)解决技术推广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是要解决科研与生产需求如何对位,二是要解决专业信息与农民受众如何互动,三是要解决后续服务与再创新如何衔接。总是,要推广机制更加灵活通畅,使农业新技术能够真正为农民所用。
(7)地方政府应确定合理的引导边界,全省一盘棋调整农业专业村镇,实现合理布局
目前,不少地方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后都有政府的影子。不规模化种植,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无法结成合作社增强市场谈判能力;全部规模化种植,一旦出现撞车现象,农产品过剩就产生了。因此,应当建议农业专业村镇的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统筹体系。省里抓大,统一协调农业专业的布局问题,市里抓中观层面,协调各县区的农业特色和主导方向,县里抓小,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意愿来开展工作。每个县里的农业特色和主导应向省相关部门汇报,及时反馈,避免出现市场信息不灵导致的乱种植现象。
(8)建立农产品公路绿色通道常态化机制
在广东省境内,对于农产品,均一律采取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广东省的收费公路多为早期建设,多数已经回收成本,具备绿色通道常态化的条件。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