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提案第20120332号
案 由:充分发挥粤港澳合作的优势,在南沙打造我国商品期货交易中心
提 出 人:曾涛(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理由:从2002年首次南沙开发现场会至今,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沙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的成就。南沙从十年前的一片滩涂蕉林变成如今的高水平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初具雏形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十年来,南沙地区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达485.6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30%;全区人均GDP达20万元;工业总产值1419.13亿元,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长41.4%;源于南沙地区的税收总额达234.85亿元,是2005年的13.1倍,年均增长67.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9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7%,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广州市前列。
二是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壮大:南沙港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年货物吞吐量已超过一亿吨,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正式验收的保税港区。今年上半年南沙港区实现货物吞吐量6590万吨,同比增长14.6%;实现集装箱吞吐量391万标箱,同比增长12.4%;而且JFE、广汽丰田、中船龙穴、海瑞克、东方电气等大批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业企业的落户并形成规模,为南沙打造钢铁、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及高输变电设备等先进临港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随着广州地铁四号线通往南沙与南沙港快速路、京珠高速公路和江中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路的贯通,初步构建起联通内外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体系。而且南沙以建立低碳海滨城市为开发规划,所有项目环保准入采用欧洲标准,严格保护农田和坚持生态环保,形成绿色优质生活圈的雏形。
在国家“十二五”建设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上,南沙的开发建设面临新的巨大战略机遇: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南沙新区开发为突破口,再造一个新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新区,成为加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载体;南沙新区的发展明确写入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要把南沙建设成为“打造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创新科技中心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在广州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现场会上,汪洋书记提出南沙新区的开发要突出港澳因素,打好“港澳牌”,将最终促进粤港澳实现全面、广泛、深入合作,促进区域间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动,对于保持粤港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新近出台的《广州南沙新区总体概念规划综合方案》提出将广州沙湾水道以南原属于番禺的大岗、榄核、东涌三个镇划归南沙新区管辖,区划调整后南沙新区规划总面积将达到803km2,大大提升了南沙的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在新的政策和机遇下,南沙未来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实现南沙与港、澳之间的优势互补。
汪洋书记强调,南沙新区开发必须确立“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核心理念,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前瞻性地做好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南沙的总体竞争力主要在于实现和加强南沙与港澳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根据广东省委“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起步区”的构想,未来南沙产业布局将以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为主体“共同市场”的合作模式,加强南沙与香港、澳门在金融、物流、科技创新、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实现双向互动、融合发展的共赢效应。根据广州城市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南沙产业发展的未来取向,充分利用南沙与港澳地区的合作的优势,以及建设南沙国家开发新区的契机,建议在南沙打造我国期货交易中心。
一、在南沙打造期货交易中心的必要性
(一)世界期货交易呼唤南沙期货交易中心
目前,美国和欧洲已形成了两个世界期货交易中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当前世界上交易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交易所,其交易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的期货价格,是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权威价格;伦敦金属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公开发布成交价格并被广泛作为世界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随着中国以及东亚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积极推进第三个世界期货交易中心落户亚洲,将成为南沙和港、澳地区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契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确立。我国设立的期货交易所主要有四家,分别设立在上海、大连和郑州: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以大宗商品的交易主,上海期货交易所提供交易铜、铝、天然橡胶、燃料油、黄金等品种,郑州商品交易所主要以小麦、棉花、白糖、菜籽油等农产品为交易品种,而中国(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以沪深300股指交易对象。
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期货交易中心,导致我国在全球报价体系中话语权的缺失,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价格的地位。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缺乏定价权,我国得到的期货市场价格既不能反映我国的供求关系,也无法引导我国的生产消费行为,给国家财富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世界期货交易呼唤南沙商品期货交易中心。
(二)有利于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广州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明确赋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加入世界先进城市的行列并积极参与竞争发展,广州必须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广州又是华南的区域中心,是传统的银行机构总部驻地,以银行业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产业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广州未来十年金融业建设规划提出“形成与香港功能互补、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区域性金融中心”。以现代银行业为主体,建立期货、保险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将成为未来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重点。南沙商品期货交易中心的建设将有利于广州进一步突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三)广州及南沙具有打造商品期货交易中心的有利条件
广州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发达,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消费地和集散地,多种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已成为影响全国的“广州价格”,初步形成了全球采购、广州聚散、广州结算的格局,具备进一步发展期货交易的现货基础。
珠三角地区是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实体产业基础良好,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与珠三角处于一小时的经济圈范围,港口条件优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具有设立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有利条件。通过全面均衡的产业与期货资本交易相结合,利用华南地区广阔市场腹地,借助期货交易平台,对粤港优势互补、提升广州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形成优势互补,强化粤港澳合作
目前华南经济板块中的金融城市中,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在创投和证券等方面独具优势,而广州的产业结构比较齐全,综合实力比较强,通过增强南沙与港、澳的优势结合,能够有效提高粤港澳的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广州南沙港和深圳盐田港迅速成长,对香港和澳门港口业发展造成冲击,内地港口更具优势政策环境和经济腹地对香港的港口物流业和航运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挑战。可以预见,未来南沙与港、澳在港口业发展关系将会是竞争大于合作。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同时正面临着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被边缘化的挑战,作为港澳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必将成为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因此,实现港澳地区的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向南沙的转移不具备现实的意义。
随着粤港之间金融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分工合作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以及落实CEPA关于金融服务业先行先试政策措施成效明显,金融合作是粤港澳合作未来发展的重点。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在股票、银行等传统领域发展领先,但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以期货交易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业,对于健全金融体系、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香港与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联系紧密、货币可自由兑换,拥有成熟的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能为防范期货市场的风险,消除由于两地金融体制在外汇、金融、投资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提供保障。同时,目前香港期货以股指期货和期权的交易为主力产品,由于商品期货对原生市场的依赖性,香港商品期货市场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南沙地区所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捷的交通设施,能很好地弥补香港在提供商品现货交割服务的缺陷,有效利用内地的资金实力,实现现货期货联动和投资品种丰富。因此,以南沙期货交易中心为突破,发挥广州、深圳与香港各自在金融方面的优势,能充分调动港、澳与南沙合作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南沙新区与港、澳的交流。
(五)具备期货交易的发展背景和政策条件
广州的期货交易曾经有良好的发展背景,早在1992年广州就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1995年以前,广州曾拥有两家期货交易所--广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华南期货交易所,后合并为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但在1998年整顿期货交易所时被撤销。期货业的发展需要发达的银行业作为支撑,利用广州是银行总部的所在地的优势,对于发展与银行业相关的期货交易具有便利的条件,而且南沙毗邻港澳、联通深圳和珠海,以期货交易中心为切入点有利于构建稳定的港、南、澳三角合作体系。
目前,南沙新区已批准设立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平台。在2010年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广东省原省长黄华华表示将在广州建立期货交易推动粤港合作;《广州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中提出争取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强与香港沟通,探索共建广州期货交易所。在汪洋书记提出“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核心理念推动下,一系列重要规划的出台为以期货交易中心推动南沙与港澳合作创造了重要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前景,在南沙打造期货交易中心势在必行。
办 法:
(一)省市合力,继续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建立期货交易中心。
南沙建设国家新区,必须要有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可以提升南沙的发展,也可以使广州在金融产业方面取得突破,也可以强化粤港澳的合作,更可以突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必须省、市合力,全力推进,研究推进方案以及政策指引,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早日批准设立。
(二)制定南沙期货产业发展规划,创造期货中心建设的有利环境。
产业是南沙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制定好期货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南沙期货交易中心的实施建设和有效运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粤港澳合作的期货的交易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营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汪洋书记提到“要前瞻性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在南沙期货交易中心实施的过程中,建议由省市主管领导和港澳地区金融管理部门共同成立南沙期货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共同研究期货中心发展重大问题和制定南沙期货中心及期货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和落实责任分工,组织协调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在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广州南沙期货研究中心和广州南沙期货信息发布平台,汇集和发布期货行业实时动态行情和推进期货行业发展和新产品研发;每年定期举办广州南沙国际期货产业会议和期货研讨会,研究并发布产业和市场走势,营造南沙期货交易的氛围。同时提议政府对南沙期货经营和研究机构的发展,及其从业人员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为发展期货交易中心创造良好环境。
(三)整合现有期货市场,提升“广州期货”国际竞争力。
实现对广州、深圳和香港期货市场的整合,规范期货交易市场秩序和提升期货交易市场规模,是实现期货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以上海、郑州和大连为主导的国内期货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商品定价权的缺乏使其面临国际化的各种挑战,因此,南沙期货交易中心的建设必须对现有期货市场进行整合。
整合的方法可以参照国外期货交易所结盟的模式,整合的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国内期货市场以交易所公司化改革为基础,构建与香港期货交易市场接轨的交易平台,扩大市场的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规范市场的运作体系与信用体系,建立粤港澳一体的期货交易网络;二是建立电子交易联线,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洞察国际期货市场价格变动,通过两地的交易、结算、托管和清算系统的信息即时互通,实现期货市场的实时交割促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期货市场的整合作用,完善南沙期货中心营销网络、客户资源和人才队伍的体系建设,提升“广州期货”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提升我国期货交易的国际地位。
(四)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完善期货交易品种体系。
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南沙打造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期货交易中心,有利于加速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在国际期货市场定价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实现与国际期货市场的接轨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实施全方位的政策优惠措施,大力引进国外实力雄厚的期货公司及其研发中心、期货咨询机构等落户南沙,同时鼓励现有规范的期货公司做大做强,吸引境外投资者进场;二是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国际性期货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定期聘请国际知名期货学者到南沙指导、担任顾问,实现穗港澳期货人才互补;三是加强南沙商品交易中心与期货商品产销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和仓储、运输等物流行业的构建良好合作机制。
在实现对接的同时,通过积极改善期货品种上市程序,拓展期货交易市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期货品种上市的市场化机制。借鉴国际先进期货市场备案制,积极向国务院申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南沙期货交易中心的上市主导权。在期货监管部门的公平审查和严格监督下,创新期货交易品种和强化市场服务,加快和推进交易市场品种的多元化建设,从而建立丰富完善南沙期货交易中心期货品种体系,打造面向国际性市场的综合性期货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