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提案第20120322号
案 由:关于高度重视廉价药“濒危”现状的建议
提 出 人:李心(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理由:
一、廉价老药紧缺已经成为常态
“鱼精蛋白断货风波”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是上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从今年开始,第一生化药业与过去的原料供货商终止合作,原料供应的短缺直接导致市场上的鱼精蛋白供应告急,很多心脏病手术被迫停摆。据近日国内一份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调查结果显示,大医院缺常用廉价药的情况日趋严重。价格在10元以内,特别是5元以内用于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和抢救性的药物,由于价格低、利润空间小,正在逐步消失。医改的初衷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保障,实行的药品降价目的也在于此,但是每次药品降价都伴随有一批廉价药品退出市场。
二、原因分析
首先,很多供求紧张或者停产的基础药物都是低价药物,这些药物很多年没有提价,有的还因政策因素降价。原材料、人工成本、包装、电力等各方面成本飞涨,药品的成本价接近甚至大于出厂价,企业无利可图,只能选择停产或是断断续续供应市场。
其次,长期以来形成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医院或者许多医生宁愿更多地选择同类型的高价药品或者有利可图的药品。
目前国内紧缺药品已经超过100种,这些紧缺药分为可替代和不可替代两种。不可替代的紧缺药,反而相对容易解决紧缺问题,因为政府通常会加强行政干预。而可替代的紧缺药物,实际上是隐性紧缺:因为该类紧缺药由于政府一直降价,企业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已经不再生产,由于其替代品种通常定价较高,而老百姓还是想用廉价的老药,所以实际上也构成了紧缺。
三、办法:
1、引入药物经济学迫在眉睫。
对一些可替代的紧缺药,应看其新出现的替代剂型的疗效与价格比是否更占优势,如果不是,就应该考虑对原先的紧缺老药进行适度提价。因为这样做,既有利于满足老百姓降低药费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全国的药费支出应对短缺药和低价药的供应问题。
2、政府专项引导和补贴。
一些地方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采购目录和机制。以北京市为例,该市就专门制定了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短缺药品目录》和《低价药品目录》。有的省市制定了《不竞价不限价目录》,对一些廉价经典老药开通了绿色通道,采取了直接中标的做法。不过,这一机制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廉价老药紧缺的问题,政府应对此类药物进行专项引导和补贴。
3、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
由政府 <http://gov.people.com.cn/GB/index.html>指定药品厂家生产,然后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这类药品的稳定生产;普及廉价药的推广使用。开展廉价药物的宣传,促进社会对廉价药物的了解和认同,最大限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
4、进一步推进医药分离。政府要提高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取消以药养医,为廉价特效药使用打开绿色通道。
办 法: